中庸全文拼音(中庸的读法六)(1)

如果照《大学》的文法,这部分文字应在开篇之后,到现在才出现,是什么道理?以我的理解,先表后里,先行后知,因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也许是个好文法,不失我之所螺旋结构。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我们知道,诚者,天之道,自诚而明,圣人与天地同德,不必诚之而自诚,就如天;等而下之,则必须诚之:择善而固执之。这句又回应: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在前面一直讲君子慎独,似乎高标,如此圣人之诚,但虽小人,能诚且固执之,即一以贯之,可等圣人之功,可见中道,中庸之道不远人不弃人,惟人远之弃之,"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固执之而有方,力知力行,化难为易,以渐求顿,其功可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即是教义。一个自字,又让人想到独,独之义大矣。独立思考,独特见解,独具慧眼,特立独行,独自面对⋯于中庸之道,"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下至诚,这个比中庸之道还难,即中庸之道的极致。然天地万物和人皆一体,诚而明,明而诚,不隔不杂,则相通相成。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天下至诚难而致曲,以诚为本,化曲为全。参照老子的"曲而全",可知是"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之意。(文字难解)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至诚之道,超越时空。化物,前知,皆天人合一,心物相通之效,至诚之道乃中庸之道的极至也。


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如何打通天道、物道与人道?究竟什么是中庸之道?这段极重要。道,德,性,仁,知,一归于诚!

(1)"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又"诚者,自成也",圣人至诚(自成)同于天道,故与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

(2)《孟子·离娄上》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择善成性,性之凝德便是道,所以也能诚。

(3)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即诚,成物(他)者也,当然也是自成者;是成天地万物者,当然也是成人者。

(4)“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表现不一,实则体同(同源于天)"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就是中庸之道。

(5)"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即是用中之道。

(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本亦大道,致中和即中庸。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以天地成物之道形容圣人虽一己而极于至诚至圣,至德至善,既是颂扬,也是对我们这样的贤或不肖者的砥砺,如荀子所言: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