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南阳这座历史古城,不仅有古老的历史,更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你知道吗?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竟然和南阳有着莫大的渊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与太原有典故的成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与太原有典故的成语(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

与太原有典故的成语

咱们南阳这座历史古城,不仅有古老的历史,更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你知道吗?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竟然和南阳有着莫大的渊源.....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势力最小而无地盘、又无兵力的刘备听说隐居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很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刘备前后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在茅庐中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使刘备大为叹服,再三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卧龙岗为刘备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打了许多胜仗,为蜀国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火烧博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日夜操演军马。当年秋,曹操令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直奔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征讨刘备。刘备闻讯后,立即召集将士,诸葛亮首次分兵派将,要求众将依计而行。夏侯惇与于禁引兵至博望坡(今河南南阳市方城县)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惇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埋伏圈内,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四周芦苇全部燃着,火借风势,火光冲天。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又带兵杀回,夏侯惇带领部分军马突火而逃。此时,关羽见火起,出兵截住粮草,一把大火,粮草全部燃着。于禁、李典走小路逃脱。张飞见火起,领兵在博望城放火烧着辎重,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脱。这一仗曹军死伤无数。刘备大获全胜。

初出茅庐

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在新野议事台定下火烧博望计,大败曹军,立下了战功。语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羊续悬鱼

《后汉书羊续传》。东汉吴帝时,江夏郡发生兵变,叛军头目赵慈率部杀害了南阳太守秦颉。汉灵帝获悉后,调派羊续到南阳担任太守,并平定叛乱。叛乱平定后,羊续马上整顿吏治,惩办了几个贪赃枉法的官员,受到南阳百姓的拥戴。有一天,南阳府丞得到了几尾活鲤鱼,给羊续送来一尾,羊续知道他是好心,没有当场拒绝。但他知道如果别人知道自己收下府丞的鱼,就会送来别的东西。于是,他把鱼缚在一根绳子上,挂在庭中。过了几天,府丞又给羊续送来一条活鱼,羊续便拿出上次送的那条已风干的鱼说:“你上次送给我的鱼还没吃呢,怎么好意思再收你的鱼呢?”府丞当然明白羊续的意思,便红着脸走了。

召父杜母

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见《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后汉书.杜诗传》)后人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员政绩的套语。

乘风破浪

出自《宋书宗悫传》。南北朝时,南阳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宗悫,年纪不大,武艺高强。有一天,他哥结婚,家里宾客盈门,有十几个盗贼乘机混进库房抢劫,家仆发现盗贼,惊叫着奔进客厅,客人都被吓呆了。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剑直奔库房。赶走了盗贼。宾客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干什么?他昂起头,大声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数年后,林邑王侵扰边境,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任命为振威将军。有一次,宗悫奉命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设计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为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宗悫小时侯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长大后果然实现了这一远大志向,后人把他说的这句话简缩为“乘风破浪”。

望梅止渴

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将士们又热又渴,十分难受。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边不远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多,咱们赶快到那里去吃梅子吧!”将士们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想起梅子的酸甜味,人人嘴中流出了口水,也不觉得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很快赶到了目的地。

杯弓蛇影

出自《晋书·乐广传》。晋朝时候,南阳新野人乐广在家里请朋友喝酒。那位朋友高兴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小蛇,但是已经把酒喝进肚子里了。他感到十分厌恶,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回家便病倒了。乐广听说之后,便到喝酒的地方仔细观察,原来是客厅的墙上有一把漆彩弓,弓的影子恰巧落在那位朋友放酒杯的地方。于是,他又请那位朋友来喝酒,答应治好他的病。朋友心情紧张地端起酒杯,仍然有一条小蛇。乐广笑着说:“这只不过是墙上那把弓的影子罢了。”说完,把弓摘了下来,酒杯里的蛇果然不见了。那位朋友弄清了真相,消除了疑虑和恐惧,病也就好了。

万众一心

出自《后汉书朱隽传》。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出朱隽率部在南阳城外堆起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山丘,朱隽登上土丘仔细观察城内起义军将领韩忠的军事部署,然后乘虚拿下了外城,并加紧围攻内城。攻城屡屡受挫之下,朱隽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眺望,接着命令部队后撤几里。城内守军便纷纷地冲出城外,试图突围,朱隽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去。起义军措手不及,四散而逃,伤亡很大。事后,朱隽的部下问他用的什么计谋,他得意地说:“我从高处看得很清楚,内城十分坚固,城内尽是守兵。他们想谈判不成,想突围又出不去,这不是逼他们万众一心跟我军拼命吗?一万个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挡,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所以,我就松动一下包围圈,然后趁他们突围之时杀上去,那他们士气也就瓦解了”。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秦朝末年,陈胜(今南阳方城人)看到统治者暴虐无道,民不聊生,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有一天,陈胜和其它雇工在地里干活。歇工时,大家说起贫苦的日子,都非常愤恨,但又认为无可奈何。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儿,他对大家说:“如果我们当中将来有谁富贵了,都不要忘记了大家。”雇工们都笑他:“你也是被人雇来种地的,哪来的富贵?”陈胜又叹息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雇工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