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和洋行(Atkinson&Dallas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Ltd)曾经是20世纪初上海重要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有实力的地产公司之一。1898年,由英国侨民Brenan Atkinson(1866年-1907年)和Arther Dallas合伙组建。 业务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通和洋行(Atkinson & Dallas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Ltd.)是上海近代最为著名的英国设计公司之一,自1898年成立业务一直延续至1940年代,为上海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建筑作品,“其作品之多堪称远东同行之冠“,其中很多都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是优秀历史建筑得以妥善的保护。

通和洋行建筑设计事务所,是英籍建筑师阿金森(BrenanAtkinson1866—1907年)于1894年28岁来上海时创立的,经建筑设计业务和房地产。

四年以后同达拉斯(ArthurDaiias)合伙,更名为阿金森·达拉斯(Atkins0naiias)设计事务所。达拉斯于1891年前来华,在上海租界工部局任工程师,1920年代初退休,曾任中国建筑师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工程师与建筑师学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

B. Atkinson在1883-1894年曾作为助手跟随上海早期工程师、建筑师T. Kinsmill在有恒洋行供职,1894年起自行开业创办通和洋行,阿金森于1907年41岁时去世,后由其弟小阿金森(G.B.Atkins0n)继任为合伙人。而A. Dallas曾任上海公共租界管理公务写字房副工程司,是上海工程师建筑师学会最早的会员之一,旅华建筑师协会副会长,1920年代初退休。

通和洋行后期则由英国人水格(Saker)独立购下全部股东经营。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

建筑师Brenan Atkinson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

通和洋行1938年的发票

通和洋行作为最成功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设计作品始终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设计风格随着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流行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变化。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5)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6)

通和洋行初址在北京东路4号,后来迁至圆明园路81号,系清水红砖英国安妮女王时代风格建筑,有精美的砖雕花饰,这里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的早期建筑,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7)

通和洋行早期作品以安妮女王复兴风格为主,采用清水红砖的砖拱和装饰表现丰富的细部,如1908年的滇池路100号仁记洋行大楼,和位于汉口路上的大清银行大楼。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8)

滇池路100号仁记洋行大楼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9)

汉口路原大清银行大楼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0)

大清银行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1)

滇池路120号原业广地产大楼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2)

四川中路126弄元芳弄,沪宁铁路局大楼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3)

圆明园路97号安培洋行大楼, 1908年建造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4)

安培洋行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5)

圆明园路 安培洋行

以上都是通和洋行设计,都是最典型的沪上安妮女王时期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

从通和洋行早期的设计风格看,基本上沿袭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传统,特别注重古典建筑比例和细部装饰,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大多用材考究、装饰精美甚至奢华。

以1910-1920年设计的三个作品为例,其一为1910年建成的广东路93号永年人寿大楼,其二为本文所介绍1914年建成的东方汇理银行,其三为1921年建成的北京东路四明银行大楼,三座建筑体量相似均为三层,均为带有巴洛克装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在柱式、门窗形式、盾形装饰等母体上非常相似,在建筑用材上也都使用了花岗石和水刷石的组合外墙和木门窗等,从外观上即可辨识出其同出一门的“血缘关系”,尤其是永年人寿公司和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的二三层都采用了通高的爱奥尼式巨柱,以及帕拉蒂奥组合窗。当然,在室内装饰上三栋建筑则“丰俭由人”各有特色,尤以永年人寿大楼室内最为精美,其铅条彩色玻璃窗堪称惊艳。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6)

广东路93号永年人寿大楼设计效果图 (1910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7)

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广东路93号),1908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8)

广东路93号永年人寿大楼室内和铅条彩色玻璃窗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19)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外滩)(中山东一路29号),1914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0)

东方汇理银行立面设计图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1)

四明银行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2)

四明银行大楼立面设计图

通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工程项目涉及工厂、学校、银行、办公楼、住宅、饭店等,其中有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浙江北路1899年)、梵皇渡路1575号的圣约翰大学怀施堂(1894年)和科学馆(1899年)、中山东一路7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1906年)、中山东一路9号旗昌洋行大楼(1916年)、延安东路260号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大楼(即上海自然博物馆,1923年)、澳门路150号申新九厂厂房(1932年)、高安路18弄20号住宅、昌化路136号“懿德堂”等建筑。

1、圣约翰大学怀施堂(1894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3)

圣约翰书院怀施堂

2、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浙江北路),1899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4)

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

3、圣约翰大学科学馆(万航渡路),1899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5)

原圣约翰大学科学馆(位于现华东政法大学内)

4、理查饭店 1905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6)

理查饭店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7)

理查饭店

5、电报大楼 (外滩)(中山东一路7号),1906年,今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8)

图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落成典礼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29)

图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6、旗昌洋行大楼 (外滩)(中山东一路9号),1916年,今招商局上海分公司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0)

外滩轮船招商局大楼旧照

7、大华饭店。1911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1)

大华饭店

8、上海总商会礼堂议事厅(北苏州路470号),1913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2)

上海总商会礼堂议事厅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3)

上海总商会礼堂议事厅

9、新世界游乐场(南京西路1号),1916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4)

新世界游乐场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5)

新世界游乐场

10、华商纱布交易所(延安东路260号),1921年,今上海自然博物馆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6)

华商纱布交易所(延安东路260号)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7)

华商纱布交易所(延安东路260号)

11、光复西路17号中央造币厂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8)

光复西路17号中央造币厂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39)

光复西路17号中央造币厂

12、澳门路150号申新九厂厂房(1932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0)

澳门路150号申新九厂厂房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1)

澳门路150号申新九厂厂房

13、国华银行 1933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2)

国华银行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3)

国华银行

14、五洲大药房(河南中路),1937年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4)

五洲大药房

15、高安路18弄20号

高安路18弄20号是一幢米色的独立式三层楼现代花园别墅。这里原系上海滩著名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德生住宅,号称荣家花园。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5)

高安路18弄20号荣家花园

16、昌化路136号“懿德堂”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6)

昌化路136号“懿德堂”

阿金森和达拉斯初到上海时,人地生疏语言不通,需要通过华人与上海金融界、企业界及资金雄厚的人士打交道,来扩展业务。因此,与当时所有的洋商一样重用华人买办,这就是二十世纪前后在上海形成的买办资产阶级的社会背景。应子云适时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成为通和洋行的首任买办(后称华经理)。

应子云,188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1900年20岁时才由乡下来到上海谋生,从绘图员开始做起。他白天在通和洋行上班学艺,晚上到圣芳济学院夜校补习英语,勤奋数年,经过夜校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锻炼,后来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并能看懂洋行设计的英文图纸。

通和洋行历经近十年的经营,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除经营工程项目设计、房地产外还负责租界内土地道契的挂号。由于应子云聪敏、勤恳,业务日渐成熟,在1910年30岁时被小阿金森和达拉斯重用,提升为通和洋行的华人买办,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全盘掌控了洋行的来往帐务和人事安排。

由于相关资料的稀少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精确追述到当年应子云较为完整的致富历程,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旁证”中变相了解到当年在该领域内不少鲜为人知的“谋利细节”,比如我们仍然根据《外国房地产商的经营手段》一文中来看:“代客经租房地产是(当年)稳操胜券而又不要一文资本的赚钱生意,经租商仅代为管业收租,稳得手续费,且手续费一般都占租金额的5%左右…

中国业主委托外国人道契挂号(“道契”是外侨或外商在当时上海租界及其周边地区拥有<永租>土地的凭证,华人若想获得一般只能先委托外商先去申请后再“过户”给自己,这便是“道契挂号”),初次给证,取手续费25两,以后改名调换全柄单,俗称小过户,取费25两,调换道契户名,称大过户,取费50两…”,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当年应子云的日常工作中也一定会有不少诸如此类的业务往来,也正是这些业务大大助推了应氏家族致富的脚步。

此外,应子云还巧妙运用了通和洋行擅长“建筑设计”的这一独特优势,但凡是在中国商家购入土地请通和洋行道契挂号后他都会极力推荐由通和洋行来负责设计承建之后的建造工程,由此更是为通和洋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设计项目,应子云与洋大班们在其中可谓是利益均沾,其乐融融,应子云也因此成为了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地产富商”,曾坐拥产业无数。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7)

道契

1921年对于应子云来说可谓是一个双喜临门之年,在那一年中,他当时位于白克路(现凤阳路)上由通和洋行设计的新宅即将竣工,而他的长子应舜卿与庚兴洋行买办董仲生的侄女、上海统益纱厂股东董春芳的堂姐董逸和的婚礼也将在新宅竣工的同时举行,应子云为了这两件大事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据说光造新宅就花了1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约相当于当时两千名技术工人一年收入的总和,由此应家当年的财力可见一斑。

仁和洋行(通和洋行在上海)(48)

凤阳路应公馆外景

1921年,应子云长子应舜卿由圣约翰大学肄业,进入通和洋行跟班学习,至1930年接任通和洋行买办,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此时的通和洋行已日趋衰败。

应道富6岁上学,13岁进圣约翰青年中学,1943年在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续读一年“M.B.A”,当时他遵父亲应舜卿之意,曾在通和洋行上班。因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通和洋行由日本人监管,完全为日本人所控制,应道富只做了几天时间,便因不满日本人的控制而离开通和洋行。经叔公,上海银行常务董事、外汇经纪人董璇笙介绍,进入以陈光甫为董事长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刚进银行是在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分行任职,后担任银行国外部英文秘书,直到1957年移居香港。在港是香港制衣业同业公会永远会长之一。

正是因为应公馆的巧夺天工,故而它的样式后来还曾在多次建造工程中被拿来做参考使用,据张长根《应道富与通和洋行三代人》一文中所述(应道富为应舜卿之子):“在上海与应家凤阳路住宅式样相同的建筑共有四幢。1924年,应家的姻亲,应道富的舅舅,上海统益纱厂股东董春芳家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文艺会堂)建造的三层花园住宅,也是按照应家由通和洋行设计的凤阳路住宅图纸稍加改动建造的。另外还有张继光(协盛营造厂老板,与应子云有过较长期的密切合作)的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光远坊住宅和京剧名票尤菊笙的凤阳路住宅,都是按应家凤阳路新屋的图纸建造的“。这里要提一下位于延安西路文艺会堂内的这幢花园住宅,从外表来看它的确与凤阳路应公馆很像,这彷佛也印证了这两幢建筑或许真就是出自于同一张设计图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