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外滩源的“城考历史实验室”重新恢复对公众开放,历史实验室原定的各项活动和“城市行走”活动也将陆续恢复。6月14日,作为首批参观者,新闻晨报·周到记者进入这个开放式的“城考历史实验室”,感受面对疫情常态化,场馆在展陈设计方面的变化,策展人徐明讲述了这些外滩源老居民“古董级藏品”背后的故事。请跟着阿拉个镜头来一场云参观吧!

今夏第一场小型展览在外滩源重启

6月14日上午10点,作为本周第一批参观者,记者与摄影师进入位于外滩源兰心大楼的“城考历史实验室”。这场小型展览是之前3月中旬展览的重启(见下图),当时展览已经进入开幕阶段,后因疫情原因而延迟到6月份。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1)

“城考历史实验室”6月10日重新恢复对公众开放

在记者进入场馆之前,工作人员早已到达馆内做好清洁和卫生工作。与去年入馆参观不同的是,记者与摄影师需要出示72小时内的有效核酸证明,扫场所码,以及网上预约记录。虽然当天气温比较高,但策展人徐明和馆内工作人员都戴着口罩,记者入馆之后,也按照要求全程佩戴口罩。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2)

考虑到外滩源位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对于一些路过并希望进入参观的游客,也可以进行现场扫码预约。

与以往展览活动不同的是,在周六下午,展览以直播方式进行开场互动,而取消了以往的线下开幕活动;当天,馆内只有少数参观者。16点,抖音直播开始,“城市考古”联合创始人松松进行导览,在直播间,一些网友与其连麦互动。

参观者可以戴上耳机收看介绍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3)

“城考历史实验室”一角,为参观者留出一定参观空间

记者在现场发现,面对疫情常态化,在展陈设计方面,这个小型展览精选实物展品,增加互动装置,以保证为参观者留出一定的参观空间。虽然展馆面积并不大,但身处其中,并不会感到拥挤。

参观者可以戴上耳机收看介绍,在展馆内,还有一块区域滚动播放外滩历史介绍。通过这些多媒体交互形式减少了面对面的线下导览。

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

其实,在记者看来,与其说是小型展览,更精准的说法是最新一期的城市历史文化的窗口展示。因为隔着橱窗就是圆明园路,而这条马路正是位于外滩源的核心区域,记者去的当天,外滩源游客还很少,只有几位前来拍摄的市民朋友。

“城考历史实验室”位于外滩源区域

“城考历史实验室”是由“城市考古”团队发起的位于外滩源区域的开放式历史研究室,将“城考”在日常工作中的研究档案和方法向公众开放,让普通公众也能体验到寻找历史真相的乐趣。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4)

“城考历史实验室”展品从橱窗外也可以看到

策展人徐明是“城市考古”项目创始人,城市文化深度探索者,之前做过独立纪实摄影师,喜欢收藏上海老地图。而“城市考古”联合创始人松松本名叫陈寒松,他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就开始从事上海史方面研究,专注于上海历史影像、文献及中国近代纸钞的收藏。而“城市考古”的概念,源于他们在2018年的一次上海民间实践。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5)

“城考历史实验室”6月3日的城考云讲座活动

在今年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市文化旅游局局长方世忠曾指出:

一条小街、一座老宅、一处角落,“考古”可以是祖辈的故事,也可以是儿时的记忆,“考古”可以从“人人”开始。

在方世忠看来,城市考古不是专业考古人士的专属,每个市民、每位游客都可以在阅读城市、行走城市的过程中,发现不曾被发现的都市文化资源,挖掘不曾被挖掘的都市人文价值。

外滩源老居民的“古董级藏品”

外滩源区域正在经历最后的改造,“城市考古”团队利用窗口时机,向住在附近的居民征集到了一些仍然留有历史余温的老物件。徐明告诉记者,这个展览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居民采访和收集物件,大约花了三个多月时间:

主要是当时附近居民的很多东西已经打包运走了,还有就是有些物件年代都很久远,重新翻出来其实花了不少功夫。有些居民的家族可以说是上海最早的城市居民,六代人都是住在腾凤里,作为现代城市的概念,有别于老城厢,他们算是最早的城市居民。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6)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7)

住在外滩源区域居民提供的历史生活照片

正是得益于团队前期的工作,展品收获颇丰,记者在现场看到了很多上海人也难得一见的老物件,徐明说:

在外滩源老居民前所未有的热烈响应下,我们收集到了数量众多,令人惊讶的“古董级藏品”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些极富人情温度的日常用品,在居民手中流传了上百年之久,有些老物件的历史远远超过现存外滩源区域的任何一栋历史建筑,它们不仅是过往历史的生动描述,其本身也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8)

生产于1855年的法国便携式座钟

“奶奶的结婚礼物”,生产于1855年(咸丰5年)的法国JAPY FRERES便携式座钟,那一年距离上海开埠刚刚过去了12个年头,纯西洋的日常用品已经在相对富裕的上海家庭中流通。腾凤里居民Kuki女士的“曾曾祖父”将它送给了奶奶作为结婚礼物,上溯五世代的悠远记忆重现在我们眼前。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9)

生产于清代的炭热式暖水壶

“叔公的暖水壶”,生产于清代的炭热式暖水壶,造型酷似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饮水机”。Kuki的叔公(爷爷的叔叔)曾是一位买办,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这个“饮水机”随他一起搬入了腾凤里。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10)

生产于1920年代的木质床头柜

“母亲的床头柜”,生产于1920年代的木质床头柜,陪伴着圆明园公寓的老居民张阿姨的母亲度过了大半生,张阿姨全家早在十多年前已经搬离了外滩源,如今这件充满时代特征的老物件又回归了故里。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11)

腾凤里建筑屋顶的瓦片

腾凤里是上海最古老的里弄之一,也是外滩地区唯一现存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早在1875年的上海老地图上就出现了“腾凤里”的字样,其实际建成年代应该更久远。今天我们看到的腾凤里石库门建筑是在1926年由怡和洋行出资建设的。徐明告诉记者:

在腾凤里常年居住的老居民张爷叔,在搬离此地之前把屋顶的瓦片送给了我们作为留念。该瓦片由汉阳和兴HO SHING砖瓦厂生产,这也是民国时期享誉盛名的“汉阳红砖”。其实当时上海也有砖瓦厂,腾凤里的建筑用料舍近求远,体现了当时对建筑品质的独到要求和用心。

上海最好的老居民区(上海城市居民百年前已用上这些宝贝)(12)

时间维度横跨不同年代的外滩源历史地图

此外,“城考历史实验室”为了方便公众参与到外滩源乃至全上海的历史研究,特别公开了24张珍贵的外滩源历史地图,时间维度横跨1850年代到1949年。人们可以清晰分辨出上海从开埠初期到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时空转换过程。这份过去尘封在档案馆深处的珍宝,如今也成为了普通市民更深入了解上海历史文化的窗口。

对于这些展品,侬也可以通过上方的晨报视频节目观看,进行一次云参观。还有更多的故事,我们会在节目中为大家娓娓道来。欢迎留下侬个观感,与我们进行互动。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 严山山

来源: 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