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3)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4)

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车)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5)

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6)

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常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7)

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下泥条盘筑的痕迹。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8)

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标志着专业陶工的产生。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9)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0)


瓷器烧造是制瓷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烧造过程又是在各种瓷窑中完成的。因此,中国古代瓷窑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总体水平。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1)

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成为仰烧。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2)

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少;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3)


每一只碗都是用口沿着力。“仰烧法”依靠口沿挂在各层支圈上;“覆烧法”则以口沿扣在支圈上。“仰烧法”因为全器的重量落在口沿部位,烧制过程中,器坯收缩,碗口容易翘起变形,因此“仰烧法”自北宋初期出现后不久便停用,被“覆烧法”取代。

不同的堆叠方式差异明显,“仰烧法”的器物,必然外壁口沿部位一周无釉,为了能挂在支圈上,口沿必然外撇,为了尽量减少变形,器物胎体必然轻薄;“覆烧法”的器物,口沿上则必然无釉,胎体也必须轻薄才行。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4)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5)

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有支钉叠烧,支圈叠烧,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里一圈无釉。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6)

不同的装烧方法不仅会在器物上留下相应的烧造痕迹,还会因为此方法的工艺特点对器物的造型产生影响。如前述“支圈仰烧法”、“支圈覆烧法”对器物造型的影响。又比如唐代初期大量采用三岔形支钉垫烧(将支钉具放在碗心,其上再放一只碗,如此依次堆叠,再放进匣钵里),这会在碗心满釉上留下三个支钉烧痕,同时由于要承受相当的层数和重量,碗坯往往制成浅腹、厚胎、平底。到了唐中后期,发明了一匣一器的装烧方法,碗坯要配合单烧的匣钵,所以制成外壁45度斜出,因为不必承受上层重量,平底逐渐减少,玉璧形底和宽圈足逐渐增多。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7)

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为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已发现素烧的有河南巩县唐三彩、河北磁县宋金磁州窑低温铅釉陶器、河南禹县宋钧窑、浙江南宋龙泉窑等。古代许多名瓷如唐三彩、耀州瓷、郎窑红、钧红、天青釉及部分青瓷的瓷胎等都是经过素烧后再施釉。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8)

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为“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19)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0)


陶瓷施釉其实就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釉种类多样,针对不同厚度、器型的坯体所使用的施釉方法也是不同的。

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浸釉法、灌釉法、淋釉法、刷釉法、喷釉法、洒釉等。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1)

也叫荡釉法,适合于器小口小腹深的坯体,如瓶、壶等琢器。将釉浆注入坯体内部,上下左右荡使得釉浆均匀挂于坯体,再将多余釉浆倒出,随后继续回转坯体使器口不残留釉浆。荡釉次数不能超过两次,否则容易产生气泡。荡釉速度要快,否则也是容易造成坯体软塌。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2)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3)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4)

对于小型器物可直接手持并在釉浆容器上方浇釉,注意流下的釉浆要流入釉浆容器里,对于较大器型的坯体需要先在釉浆容器中放置铁网或木支架,将器物放在上边进行淋釉,大型坯体一般需两人合作,两人手法一致才能使坯体上的釉均匀。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5)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6)

又称涂釉,是用毛笔或刷子蘸取釉浆涂于陶瓷坯体上,适用于小面积的涂抹(局部上釉或补釉)、用釉作画、同一坯体施不同釉料或长方有棱角器物如瓷板画等。刷釉时要注意不同釉色刷的厚度和坯体上釉的均匀,不宜反反复复刷,否则容易造成脱釉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7)

又称吹釉法,使用喷枪或喷雾器使得釉浆雾化喷到坯体的表面。根据釉料的不同,需要喷釉的遍数也是不同的,少则几遍多则十七、十八遍,从而可以实现多色施釉和较厚釉层。喷釉法适用大型坯体、薄胎坯体等,坯体的底部应喷薄避免流釉,检查坯体釉层是否均匀,根据情况补釉还有刮底。其优点是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明代景德镇首创。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8)


陶瓷秘密大全 果识分享陶瓷工艺要点(29)

也叫绞釉、酒彩,是在坯体上已经施过一种釉的情况下,或者借助瓷器工具——转盘,边转动转盘边往坯体上撒另一种釉料或直接转动坯体往其上撒另一种釉料,有全器洒釉和局部洒釉两种。洒釉制作的独特在于它呈现的艺术状态是很随机性的,出现的图案也许是线条、斑点或网状等不同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