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来自哪里。这个调查每过几年就会做一次,它的结果一直在变化。目前来讲,排在第一位的年轻人的目标来源是“家庭”,也就是我希望家庭幸福,希望给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希望家庭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排在第二位的是职业,排第三位的是学业成就。目标本身无所谓好坏,因为时代的发展使得孩子们跟过去不一样。
年轻人对目标的分类分成四种,第一种人叫作“疏离者”。什么叫“疏离者”?在跟年轻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有些年轻人没有陈述过任何目标,他唯一想要做的事就是思考怎样减少一点生活中的痛苦,怎样用最无压的方式过日子。他每天所想的都是怎样结交异性,怎样看场电影,怎样买到一部新的手机,怎样能够活得更开心,他所想的全都是玩、全都是物质。这种人大概占到25%,有四分之一的年轻人是疏离的状态,他没有目标。
这种状态不好吗?这不挺好的吗?每天傻吃傻喝,好像挺开心的,但疏离的人往往会痛苦。你会发现,以手机为目标的人,无论他得到了还是没得到,他都不高兴。得不到手机,当然很痛苦了;得到了手机,没多久又出新款了,所以他永远都觉得没意思、无助、无聊。这是疏离者,占到年轻人的25%。
第二种人叫“空想者”。空想者的特点是有幻想没行动,而且他们所幻想的方向往往是戏剧、娱乐、体育这些方向,比如要成为一个明星,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要成为一个艺术家……他想了很多大而无当的方向,但是没有做过任何行动,只是天天幻想。这种人也是有的,也占到25%。
第三种人叫“浅尝辄止者”。浅尝辄止者的特点是什么?他参与过有目标感的行动,但是他不了解超越于当下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来自虚荣和待遇,当他看中一份工作的虚荣和待遇的时候,他可能会为此努力一下,比如考证。但他往往做一段时间就会放下,或者做一段时间就没劲了,因为虚荣和待遇所带来的动力是不够持久的。时间一长,他就会质疑这件事情。所以这种人变成了浅尝辄止者,大概占到年轻人的31%。
剩下的第四种人叫“目标明确者”。目标明确者大概占到年轻人的20%,他能够找到目标,能够努力和聚焦,并且能够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即使是很年轻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目标的人。一个让人很感动的例子,有一个叫瑞恩的男孩,年仅六岁,他看到网上报道非洲很多地方喝不到干净的水。他觉得自己这里喝水这么方便,无法想象非洲人没有水该怎么生活。于是,他就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打算捐给非洲的人打一口井。
这位六岁的孩子从此立了一个志向:要为在非洲打井这件事募捐。他开始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先是自己去挣零用钱,挣完零用钱以后又号召大家捐款,做了一个长期的活动,叫作“瑞恩的井”。到他十几岁的时候,瑞恩在非洲已经捐了几百口井。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够找到一个关怀社会的目标,并且愿意为之努力的话,他是有可能创造奇迹的。这种人叫作目标明确者,占比为20%,他们的特点是乐观,性格里有理想主义色彩。
还有一类人,因为这种人很少,叫作“被目标困扰的人”。什么叫被目标困扰的人?这类人找了一个反社会的目标,比如说实施恐怖行动的年轻人、校园枪击案的主角。我们去调查这些孩子的背景,会发现他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报复别人、报复社会。
那么怎么区分反社会目标和亲社会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找到亲社会目标(类似“瑞恩的井”就是亲社会目标,是为别人好的目标),而是找到了一个反社会目标,这个人表现出来的最典型的特征是愤怒和自我吹捧。
希特勒的人生经历,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这两条:无处不在的愤怒,以及无时无刻的自我吹捧。
如果一个孩子的状态是乐观和理想主义的,这意味着他找到了亲社会的目标。如果他表现出愤怒和自我吹捧,那我们要小心,因为他很有可能找到了一个困扰他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