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走马北平徐远山清楚自己没有雄才大略,所以也不指望开创多辉煌的事业,何况时空平衡也有所限制,自己是庸人一个,只能小打小闹,小摸小偷,目标当然是鬼子、汉奸,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抗战之铁血帝国第452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抗战之铁血帝国第452章(穿越抗战之拯救英雄第一卷血仍未冷)

抗战之铁血帝国第452章

第二十二章 走马北平

徐远山清楚自己没有雄才大略,所以也不指望开创多辉煌的事业,何况时空平衡也有所限制,自己是庸人一个,只能小打小闹,小摸小偷,目标当然是鬼子、汉奸。

不过,要接触鬼子和汉奸,只能往北走。

…………

民国时空,《新秦日报》报社内编辑部。

“什么,你要去北平?”王淡如听徐远山说要去北平,十分惊讶和不解,“这一个多月你已经写出两部小说,开始写第三部,报社也开始按你说的那样宣传连载,然后出书,你现在去北平,会不会误了第三部书写作?”

“没事的,你放心吧!”徐远山微微一笑,对于他来说,只要做出决定,就不再瞻前顾后,所以语气非常坚定,“前一阵帮收集的银圆要送过去,第三部《射雕英雄传》字数最少,但现在已写好十多万字,剩下的后面半个月时间足够完成,我去北平这段时间也能继续写作,不会中断的。”

“这里还有十几篇文章,报社可以看着选登。”徐远山这次带来的文章,均属于评论类,如果不是这阵与报社密切关系,他也不会考虑拿出来。

这些文章分为三类,一是当前抗战局势及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分析;二是解剖日本欲霸占中国的野心及特务机关罪行,并呼吁国人全力抗战;三是日军战术和武备解析。这些文章是徐远山从后世总结中选出来的,并结合当前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

徐远山并不意识到这些文章给他和当前中日两国带来有多大的影响,不仅是成名之累,也使自己成了日本特务机关的目标,而且上了追杀名单,还是排名靠前的那一种。

这一个多月来抄书,他感觉到身心极为疲惫,去北平除了给日本人和汉奸找点事外,也有去散散心的意思。

除了正常吃饭睡觉和上午体能锻炼长跑,徐远山还每天抽出两小时到民国时期西安一家武馆学习,就是当初逛民国西安古城遇见的“西安卒华国术馆”。

“西安卒华国术馆”专职教授“红拳”,徐远山修学“红拳”,并不是为了提高多少武艺,不过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他着重是学武中的心态和适应。

现在是热兵器年代,徐远山也不喜欢近身博杀,不用乱拳打死老师傳,一枪就足矣,何况他还有瞬移绝招。

剩余其它所有时间全部用来抄书,紧张程度有如当年的高考前,好在原本徐远山就比较宅,能坐得住,换另一个人就未必能做得到。

而陇海铁路刚好是今年通到西安,西安与北京有直达客车,坐火车到北平也就一天一夜时间。

西安火车站在北门城墙外偏东一些,始建于1934年12月,1935年6月1日正式启用,后世的西安火车站就是在原址上改建而成。

为了防止意外,徐远山让报社给办了一个记者证,然后直接到火车站买票。

民国西安火车站很小,主建筑是仿古的屋顶,上面正中间有“西安”大字,从车站两边(进)出站,一边出一边进,站前广场不大,简陋,到处随地可见垃圾,好在是水泥地,人迹寥寥,旁边也沒有什么建筑,候车室外就是菜地,菜地里伫立着新栽下不久的木质电线杆,整齐排列,眼前电线杆中间的电线上还停着一排叽叽喳喳的小麻雀。

到售票房一问才知道,到北平每天只有一趟客车,上午发车到第二天晚才能到达北平,期间火车行走需近四十个小时。

买好票后,徐远山叫了人力车坐上先回去,明早再过来搭乘火车。

民国时空1935年12月18日,徐远山就早早赶到车站,所带行李不多,主要是多准备了几套衣服,上车后见到的乘客也不太多,整个车廂座位还占用不到一半,原因西安火车站是陇海铁路西边最后一个站,加上目前营运还不到半年。

火车车廂犹如电影见到那样,外墙颜色是绿色,形状方方正正,沒有后世的流线感。

火车在陕西界停靠四个站,分别西安、渭南、华阴和潼关,出陕西省后是河南的孟源。

每当火车到站停靠时,徐远山都下来走一走,车站里小商小贩虽然不多,但贩卖的东西都有地方特色,价格倒不算太贵。

到河南地界,乘火车人就多了许多,甭管那个年代,河南始终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域,相对来说河南人穿着较为破旧,说明河南这里比陕西关中秦川八百里较为贫穷一些。

苦不苦,河南人民最清楚!

连年的中原大战和混战,耗尽了这里一点一滴财富,后面还有更大的灾难候着苦难的河南人民:汤恩伯的国军残害地方民众,黄河花园口人为决堤,日军的侵入,中日两国在中原连续几年的拉锯战,三年的大旱……

还有一点可以从侧面来证实河南的山河残破,抗战八年中,华北、山西及山东的抗战游击战活跃非常,但河南中原地域却难以开展,原因是当地经过战乱天灾后,人烟稀少,收获也难以维持军队的生存。

徐远山想到这些,情不自禁生出许多悲伤,以前他只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抗战时国人的艰辛,而且还是被神剧过的影视形象。而现在,深入到民国的生活中,悲天悯人的情怀油然而生。

虽然作为穿越者,却是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他能做到的,也就是独行侠,扭不了历史时空的大势。但目睹苦难的中华大地,渐渐改变他那沒多少追求的自富思想。

民国全面抗战之前,北方抗战可以说一波三折。

从1931年的“9.18”,到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张学良的东北军全部退出东北,分别驻守热河、北平、天津一代,这些地方本来也是东北老大张家的地盘。

日军入侵东北,并没有把东北军的虎皮撕掉,虽然二十万的东北军在两万的日军前节节败退,但国民普遍认为是上层的决策造成,后世还有一个长达几十年的争论,这就是“9.18东北军不抵抗之谜”,焦点在蒋介石是否下过“不抵抗”手令。

1933年初的“热河事变”,东北军再次溃不成军,东北军孱弱的战斗力虎皮才终于不存。

之后爆发的“长城抗战”,宋哲元的西北军,特别是二十九军一战成名,“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之神曲也由此而产生。

从1933年到1937年的“7.7”事变,北平、天津由二十九军一军独大,1935年,东北军被赶到西安,张学良从此再没有自己的地盘。

说张学良因国家大义而挺身整出“西安事变”,后世相信的人甚少。所以才会被人怀疑:一个五毒俱全的花花公子,一个在东北沦陷之时仍搂着舞女的东北主人,也会心存国家大义?

张学良有一首打油诗,是他一生唯一“明白”的自我画像: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

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同样,有了地盘的二十九军,又陷入东北军的轮回,宋哲元成了华北一地的军阀,“7.7”事变时,兵力雄厚达二十万的二十九军,遭日军攻击也是溃不成军。

在那个年代,“抗战”口号成了许多军阀谋求利益的工具,甚至有的军阀用日本人提供的武器,军队中有日军士兵当着顾问,也把“反蒋抗日”口号喊得震天响。

真正战斗在抗日一线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后改成东北抗联)却很少有人关注。

徐远山也想前往东北,给那些真正的抗日英雄帮一把,但他也知道,自己暂时还没有这个实力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