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杨绛先生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

刚好最近看了许多关于孩子成长以及儿童教育的书,所以当我看到杨绛先生的时候,不禁会想她究竟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才塑造出了后来这位“活成典范”的她呢?

事实上无数个例子都告诉我们,父母教育与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正如杨绛先生回忆起她的父母来是非常温暖的。

杨绛的三个不可告诉别人的秘密(杨绛是如何成为杨绛先生的)(1)

杨绛的母亲身上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贤惠,又具有知识女性的文静优雅。并且她父母的关系非常好,身为子女的杨绛他们从来没有听到父母吵过一次架,她的父母之间无话不谈,既谈家长里短,也会自我检讨与总结经验,这种父母相处模式下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太棒了不是吗?

而杨绛回忆起母亲时的场景其实也再普通不过,是天冷时她母亲的随口一句,“啊呀,阿季(杨绛)的新棉衣还没拿出来”,也是在灯光下做的针线活的身影,又或者临睡时看书的消遣时光。

而杨绛的父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人刚正,杨绛在念中学时期,因为不想参与学生会举办的运动,就想回家请求父亲,问能不能以“家里不赞成”为由推脱,可他父亲一口拒绝,他对杨绛说你不肯就别去,但不要拿爸爸来当借口。

这一点放到我们如今的父母身上来说简直太少见了,许多父母甚至为了能让孩子专心学习,巴不得主动去当挡箭牌,但杨绛的父亲却坚持“名器不可以假人”,他是这么说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虽被人称为不通世故,但我想这或许就是属于文人的“气节”所在吧。

而且杨绛的父亲对于她的学习教育从来不会焦虑,杨绛直到高中时还不会分辨平仄声,她父亲却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就懂了,他交给杨绛知识,但从来不强求杨绛必须学他,而且每次父亲拷问杨绛的时候,无论杨绛答对答错,他父亲都会高兴而笑。

对比如今在网上经常见到的因为教孩子学习而气到不行甚至生病的父母们来说,杨绛父亲的心态可以说非常好了。但当代父母们是不是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即使再生气,孩子学不会的还是学不会,所以与其在情绪上“无能狂怒”,不如找一找真正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那么杨绛先生的父亲是如何培养杨绛的呢?

“这样顺其自然的育人办法,培养了杨绛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素养。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感兴趣,父亲就会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有时他得爬扶梯到书橱顶层去拿;如果她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

正是这样在爱与包容的成长环境下,在不疾不徐的教育环境下,杨绛长大成人了。

我们是不是也能在杨绛父亲的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过的个人专辑,书中包含了大量杨绛先生的口述资料,包括其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她与钱钟书两人间动人的爱情故事。

杨绛先生为人善良低调、淡泊名利,不畏战火、疾病与生离死别,是钱钟书口中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是如今我们无数人会为之赞叹的女先生。

读杨绛先生的一生,不仅能让我们对于杨绛先生的本人有所了解,也会让我们对于她身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同样体现在她所处的社会环境里,有时候甚至比历史资料还要真实。而通过阅读这些内容,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人生思考与体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