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波仔”到郊区乡下拍视频,越来越深入贴近生活,走街串巷、家长里短,与底层打成了一片,简直成了“编外记者”。

波仔镜头里,原始乡俗一目了然,进门老乡就让喝水,遇上饭就上炕吃饭,人们说话耿直不拐弯儿,没有“上电视”的紧张和拿捏做作,一片纯朴和原生态。

波仔这个城里郊区人,很懂农村农民,这是波仔视频的最大特点,看到的所见的,不刻意剪辑加工,也不刻意附加观点和评论,让读者观众自己想,显得很真实。

农村鸡鸭牛羊成群(内蒙深山有人家)(1)

郊区波仔

波仔经典句式一般是:“内蒙深山,发现几户人家,几头牛几群羊,就是没人,这里发生了什么?”很多自媒体一直想模仿他,就是无法超越他,原因是波仔走基层善于打成一片。

在波仔的视频里,内蒙的郊区、深山乡村,风景很美丽,与熙熙攘攘的城市对比,显得人烟稀少,大家好像都脱离了农村。

不只是波仔设问,大家都有疑问,这里发生了什么?

农村鸡鸭牛羊成群(内蒙深山有人家)(2)

波仔的视频主要是下乡,到地头与老乡唠家常,他自己叫“深入乡村之旅、品味人生百态”,网友调侃叫“波仔之旅、混吃混喝”。

波仔的活动范围覆盖了呼市、包头、乌盟等地区,这些地区是晋陕蒙交叉地带,都是蒙元文化和“走西口”文化交叉融合的地域,语言、风俗、习惯接近,因此关注波仔的多是这地方的人,或者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

家乡是一根风筝线,连着你的现在和过去。人们远离家乡,或者很久没回老家,在波仔的镜头里看到一座山、一条沟、一群羊、一间板板房,都格外亲切,能找回过去的回忆。

农村鸡鸭牛羊成群(内蒙深山有人家)(3)

也有久居城市的人,或是外地人,对乡下有新鲜感,好奇那里的简单生活,认为是世外桃源,认为乡村很美丽。然而,在这里生长生活的人,很难说出口。

在波仔的视频里,靠近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受到城市的辐射带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好一些,明显能聚住人气,还有些烟火气。

相反,在偏远的农村,自八九十年代起,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驱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转移,进城、移民、搬迁、自然减员,农村逐渐萎缩,打破了传统农村把人栓在土地上的格局。

越是人烟稀少,越是留不住人,学校、卫生等最起码的条件跟不上,人们自然会向着条件更好的城镇流动,这是目前还在持续的效应。

农村鸡鸭牛羊成群(内蒙深山有人家)(4)

农村常住人口基本上只出不进,更谈不上出生率,剩下的土坯房就怕没人住,年久失修成了断壁残垣,孤零零地支愣在那里,诉说着过去。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波仔经常去的乌兰察布为例,过去这个盟和下面的县,都是农业人口大块头,通过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武川、达茂、固阳、清水河、和林等一些旗县,陆续“给出去”,给了“呼”“包”

据人口普查统计,2020年,乌兰察布的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约95万,而呼包鄂地区则是净流入,很明显稍大城市还在虹吸,区位优势明显。

农村结构性深度老龄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一个时期,传统农村中的“小微”自然村,几户人家全是老年人的那种,用不了多少年就会从地图上消失。

农村鸡鸭牛羊成群(内蒙深山有人家)(5)

郊区波仔镜头里的大爷

那么,何时才能让人口回流农村呢?著名的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一直在研究这个课题,他认为是政策因素所致,农村支持了城市。目前,回流农村的迹象还不明显。浅显地说,任何一个地方,想留住人,起码得有吃有喝、能安放下身体和灵魂

读中学时,有一件事记忆深刻,政治老师课上经常提醒一句话,你们得努力啊,考上大学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咱们的贫困是国家级的,区级、盟级、县级都有份,好在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摘帽了。

可是后来,多数人没有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考上大学后,都从农村跑了出去,再没有回去过农村,或许一辈子最大理想就是脱离农村,不当农民,脱离农村不说,考了好大学的还脱离了内蒙,你能说个啥。

农村鸡鸭牛羊成群(内蒙深山有人家)(6)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客观存在的,有欣慰也有忧愁。这些年,新农村建设也有了进步,别的不说,各种农业机械很普及,土地流转种几百亩地的大有人在,过去那种牛拉犁、人拉车的少之又少了。

目前,城镇明显具有优势,农民也会与时俱进,宜城则城,宜农则农,只要是能在城里待得住,都不愿意回农村,说明山沟沟里留不住人,最后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墙根儿底下晒太阳。这可能就是波仔问题的答案。

时代在变,农村也在变,观念也在变。尽管农村常住人口在减少,但农村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各种扶贫惠农补贴也是一笔收入,温饱当然不成问题,要想再提高生活质量,再幸福一点,不管谁也得奋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