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乌伤王陵古墓(历史灵寿寻找失踪)(1)

寻找“失踪”900年的两座宋代山寨

◎吴和韵

清同治《灵寿县志·地理志》称:“赤陉寨、飞吴寨,见《宋史·地理志》,今不详其处。”说是两座宋代的山寨,到清代时已不知去向,神秘“失踪”。

既然宋史记载着这两座山寨,那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应当能够找到它。我利用整理旧志的机会,开始寻找这两座“失踪”了的宋代山寨。

东汉乌伤王陵古墓(历史灵寿寻找失踪)(2)

查阅资料得知,灵寿县历史上曾经有过三座山寨:除上述赤陉寨、飞吴寨以外,还曾经有过一座白羊寨。白羊寨有明确下落,清同治《灵寿县志·卷之末》收录傅燮詷纂辑的《杂志上》称:“按舆志云,邑中有白羊寨,今不知其处。意者白草口接壤山石(旧址在慈河漫山桥处河道上,遗址毁于20世纪末),其即是欤?”傅燮詷以设问作答确定了结论,白羊寨就在白草口。

赤陉寨、飞吴寨又在何处?我选择从地名开始查找,山川、村庄全不放过。在全县279个行政村566个自然庄中,查得有5个行政村与“寨”字相关,即南寨乡的南寨村、北寨村,岔头镇的寨南村,陈庄镇的李家寨村(原名李家庄),寨头乡的寨头村。查山川得知,全县有两个山峰与“寨”有关,即陈庄镇西石门村的大寨(清《灵寿县志》地图标为富豪寨)、陈庄镇西坡村的五郎寨。

我开始缩小查寻范围。比较村庄与山峰(山场),更倾向于从山峰(山场)寻找。原因有三:一是查宋史原书,《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载:“灵寿,次畿(宋代,将县级区划按照政治地位、地望尊卑、户口多寡、主户数额等规格分为赤县、畿县、次赤县、次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十个等级,灵寿属于四等县次畿县)。熙宁六年(1073)省入行唐,八年((1075))复。有赤陉、飞吴二砦。”赤陉、飞吴二砦的“砦”字,分明有山寨之意。二是按照宋代地名规律,即使以村庄作寨子,村名也不用“砦”(寨)字,如《水浒传》水泊梁山攻打的两个村庄寨子,分别叫做祝家庄、曾头市,而不叫什么“砦”。三是县内所有的村庄,现均无寨场遗迹,即便以寨为名亦然;而大寨和五郎寨,山上均留有寨场遗迹(20世纪70年代前五郎寨曾有民居,山上还种过水稻)。

东汉乌伤王陵古墓(历史灵寿寻找失踪)(3)

于是,我将“失踪”的两个宋代山寨,暂时圈定在大寨和五郎寨。

为将两个山寨准确“落地”。我顺蔓摸瓜调查多人,其中杜文江、靳新华、杭小峰三人提供了重要情况。

杭小峰是县内石刻收藏专家,他说:“大寨之上有寨场;小寨之上有寺庙,至今仍留有修寺善行碑。”“大寨、五郎寨两山都有寨场,但均无记载山寨的石碑等。”杭小峰的话,让我进一步将寻找范围缩小了一半。实物文字资料难以找到,只有寄希望于口传资料。

文化局干部杜文江祖籍西石门村,长期派驻陈庄镇,是灵寿山区的“文化通”。他说:“听老人们讲,大寨又叫飞‘yú’寨。”问:“‘yú’字是哪个字?”答曰:“是个阳平(二声)字,可能是‘娱’字,也可能是‘鱼’字。”不久,杜文江又提供:“20世纪70年代县里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合称),由曹庆琳老师主编《灵寿县民间故事集成》。当时,北庄公社文化站杨书莲同志根据老者讲古整理过民间传说,说大寨又叫飞娱寨(‘飞鱼寨’)。”访问当年曾经参加编辑三套集成的靳新华(县文化局原副局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时任文化馆摄影师),她说:“曾见过杨书莲的文章”。这条信息至关重要。

东汉乌伤王陵古墓(历史灵寿寻找失踪)(4)

查《康熙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標點整理本),“吴”的注释有:(吴)“又与娱通。《诗·周颂》:不吴不敖(不敢喧哗不傲慢)。疏:正义曰,人自娱乐,必讙譁(大声说笑或叫喊。讙譁,音huān huá)为声。故以娱为譁也。定本娱作吴。” 该注释让人亢奋,以至于心悸。原来:在古汉语中,“吴”与“娱”相通,“吴”读作“yú”,“飞吴寨”就是“飞娱寨”。也就是说,大寨就是“失踪”了的宋代飞吴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飞吴寨”总算被我从影影绰绰里找到。

大寨既已确定为飞吴寨,按照排除法,赤陉寨就是五郎寨了。且慢,我还真找到了将其坐实的证据。“赤陉”,意为“红色的山口”。靳新华提供:“五郎寨南崖壁十分险峻,岩石呈暗红色(岩石中含有氢氧化铁和氧化亚铁)。”她曾拍有照片,刊入2019卷《灵寿年鉴》。另外,笔者查阅地图,在1977版《灵寿县地图》(实为地形图,布有等高线)上,发现五郎寨南崖下是一条季节河,沿河有小路可通山背后的砂子洞村砂湾自然庄。这就是说,其南崖下确实是红色石崖下的山口,五郎寨具备赤陉寨的基本含义,五郎寨称赤陉寨名副其实。

至此,两座“失踪”的宋代山寨终于有了下落。屈指算来,赤陉、飞吴两座山寨从“失踪”(公元1126年9月,金兵攻占真定府,灵寿由宋国归为金国)到今天,已将近900年了。

东汉乌伤王陵古墓(历史灵寿寻找失踪)(5)

东汉乌伤王陵古墓(历史灵寿寻找失踪)(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