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听到一个笑话,说一个秀才,一个税吏和一个财主在田间地头散步,天上突然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见此情景,秀才不仅诗兴大发,要跟税吏和财主对诗,秀才略一沉吟,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下地,”税吏一听不甘示弱,接了第二句:“此乃皇上大喘气。”不愧是在官场里混的,吟诗也要拍皇上一个马屁。接下来轮到财主了,本来胸无点墨,但不能丢了面子的他,好不容易抓耳挠腮,费了半天劲蹦出一句:“下他三年又何妨?”恰逢一个老农扛着锄头从他们三人身边经过,听了气的浑身哆嗦,回了一句:“放你仨的臭狗X!”

这个笑话无非是讽刺那些高高在上,不识民间疾苦的书呆子官老爷土财主们,不识民间疾苦。要是啥事不干下三年大雪,那就是天灾降临,庄稼颗粒无收,人人都要喝西北风。这跟魏晋时期那句“何不食肉糜”有异曲同工之妙。

聊斋志异算命故事(聊斋民间故事-下冰雹)(1)

《山海经》中的旱魃形象

对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来说,天灾无异于灭顶之祸,意味着一年到头辛苦的劳作化为乌有。所以在国泰民安之前,人们要首先祈求风调雨顺。这些天灾在爆发之前都不会提前预警,往往都是突如其来的降临,而且一年四季花样繁多。春夏有旱灾和涝灾,秋冬有蝗灾和雪灾,内陆有森林火灾泥石流,沿海有火山海啸龙卷风,真是防不胜防。

聊斋志异算命故事(聊斋民间故事-下冰雹)(2)

影视剧中的龙王形象

就跟歌里唱的那样: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答人, 没有人懂还可以问神。在科技欠发达的古代,搞不懂天灾的人们只好求助于神祗,有意思的是,相信因果循环的人们喜欢把事情捋个明白。打个比方,遇见了旱灾,人们就捏造出一个为祸的妖怪:旱魃,这个怪物所过之处,草木枯焦,大旱三年。造出了因,也不能落下果,于是风伯,雨神,龙王这些正义的神仙登场了,风伯吹走了旱魃,雨神降下了甘霖,龙王更是呼风唤雨的多面手,龙王打了个喷嚏,就下场小雨,如果是倾盆大雨,那龙王就是重感冒,有时候龙王还精神分裂,下雨过了头,成了涝灾,所以就有了那句歇后语: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记得小时候一年的夏天,有天天气闷热,乌云低垂,先下了场急雨,紧接着噼里啪啦地下起了药片大小的冰雹,那是第一次见冰雹,好奇心旺盛的我正欲冲出去看个究竟,却被奶奶一把拉住。

只见奶奶转身从抽屉捧出一个檀木匣子,匣子上面挂着一把精致的铜锁,打开匣子,里面还有一个小匣子,打开小匣子,里面还有个小小匣子,打开小小匣子...(此处略去十八个匣子)之后,里面有一块黄绸子包裹的物事,揭开绸子,一股寒气逼面而来,原来绸子里面裹着一把精致的,透着寒光的小刀,刀身用篆体刻着“赤冶”二字,刀柄系着一块红布,奶奶用两指夹起小刀,突然一挥手,咻的一声,一道红光向院子里射出,只听扑的一下,小刀已经没入院子的泥土中,只留红布露在外面,同时奶奶嘴里还呵斥道:“尔等何敢造次?还不速速退了!”奶奶话音刚落,霎时间云开雾散,雨过天晴。

鉴于以上艺术加工过重,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手撕神剧,所以将现实情况还原如下:

奶奶一看下起了雹子,急忙转身,撂开小脚登登登的跑到厨房里,拿出一把破菜刀片子,由于使用年限过久,刀身已经锈迹斑斑,奶奶以扔保龄球的姿势将菜刀撇了出去,菜刀在空中划了一个抛物线,落在地上被弹起,翻了一个身之后,就这样平躺着望着天空,刀身上已经溅满了泥水。同时奶奶嘴里还呵斥道:“我去嫩***的,再下就砍死你!”奶奶话音刚落,霎时间云开雾散,雨过天晴。

后来才知道,雹子一般下不过五分钟的,来得急去得也快;还知道原来神仙也是可以拿来恐吓一把的,扔菜刀不是奶奶的专利,我们那一带的人们都会在下冰雹的时候,把菜刀,剪子之类的物件扔到院子里吓唬神仙,详情可参考“秃尾巴老李”的民间故事。

在天灾面前,劳动人民还是有一股子冷幽默精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