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 数据是生产资料(1)

图片来自网络

1986年,传化集团的前身、生产液体皂的“徐氏作坊”尽管经济效益已经不错,但是技术短缺依然是徐家人挥之不去的隐痛。当时作坊里的技术工作主要依赖从外面请来的“星期日工程师”。每次在液体皂的工序快完成时,“星期日工程师”就会支开徐氏父子,偷偷地拿出一包粉末倒入配料中,液体皂就会变得黏稠,而如果没有这包粉末,液体皂就会又清又稀,无法出售。但出于商业机密,“星期日工程师”一直拒绝告诉徐氏父子粉末是什么东西。受制于人的徐传化开始到处寻觅答案,一个同行提出4000元出售这个商业机密,最终,徐家以全部家当2000元买下了这个秘方。该同行告诉徐传化,这个高深莫测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徐家天天都要用的、再普通不过的一勺食盐。这大概是秘方作为我国传统企业核心生产信息重要性体现的典型案例吧,一勺盐本身远不值2000元,但是超越盐的物质属性,把它看做决定生产成败的无形秘方时,就不仅仅是2000元的事了。

2013年,长三角一家带有很强研究性质的汽车电子公司在进行着逆向德国汽车通信协议的研发工作。普通消费者会将国产车不如欧美车的原因归结为发动机、材料和外形设计等可视因素,殊不知,日益增多的汽车ECU(电控单元)彼此之间的工作配合适应性也在影响着车的性能。计算设备之间的通信媒介是互联网,汽车内部ECU之间的通信媒介也是网络,一种基于CAN协议的动力总线和舒适总线网络。CAN协议应用层的通信报文设计一定程度决定了ECU所控制的机械单元响应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影响汽车舒适性的看不见的秘方。由于定制化的协议固化在带有CAN模块的芯片电路上,因此无法以正向的方式获得芯片上存储的秘方,但是汽车一工作,固化的秘方子集就会以数据形式传输出来,便可以被观察、研究和模拟,这也就是这家公司要做的事情——逆向工程,通过操纵不同的汽车部件,抓取CAN总线上的通信报文数据,分析其中的奥秘。众多的ECU每间隔极端时间就会发送8字节长度的实时报文,要从中找出头绪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如此,但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有德系汽车的通信协议一定能够被逆向出来。

从传化集团当初购买一勺盐的秘方,到苏州这家汽车电子逆向的汽车CAN协议,我们看到所谓的商业机密在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真正的无形数据,决定着业务过程、生产控制和产品质量的秘密都在存储介质、通信链路的数据流里。在这样一个现象背后,折射出我们已经进入了DT时代的现实,数据已成为一个公司的核心商业机密、新形式的生产秘方。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文件的出台,叠加互联网 、大数据等协同政策驱动,标志着基于数据和网络的智能制造新业态迎来蓬勃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在智能制造概念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被引导、改变着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去看数据的作用,各界谈论更多的也是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存在,而不是数据作为生产秘方的存在。而关于数据秘方重要性的寥寥声音中,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的发声仿如洪钟,发人深省,他说,在政府对网络空间的管控下,互联网变得完全“透明”,对企业而言,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护;数字经济需要的是一个受保护的虚拟空间,尤其是针对工业数据而言。

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本质上是在松绑数据的依附,最大程度加速数据的流动和使用,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在流动中不断创造价值,同样作为生产秘方也会引发大量未授权的侦察以及对数据的盗取或滥用。对此,我们该作何应对呢。

中国建设制造强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工业大数据对智能制造将会起着讲不完道不尽的重要作用,但是讲不清、处理不好数据作为生产资料和生产秘方的关系,智能制造的实现之路就会争议不休、问题不断。这大概就是宝藏的特征,里面有诱人的财富,外面有考验人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