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拜读了汪曾祺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黄油烙饼》。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毫无感情色彩的描述,语言过于苍白无力,不像是先生以往的写作风格。

蛋黄奶酪酥饼的做法(甜中带咸的黄油烙饼)(1)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小男孩萧胜跟随奶奶在乡下生活以及后期跟随父母在马铃薯研究所的生活经历。

汪曾祺先生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应该对这个动荡年代非常熟悉。先生笔下的人物就是在这个动荡年代生活的人民。

蛋黄奶酪酥饼的做法(甜中带咸的黄油烙饼)(2)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都在写“吃”的,先是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再到后来办了公共饭堂。正是从“吃”的变化写出了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变化。

文章的前半部分讲述萧胜和奶奶的七年生活情景,后半部分写的是在与父母在马铃薯研究所的生活情景。而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时间。

蛋黄奶酪酥饼的做法(甜中带咸的黄油烙饼)(3)

一个事件就是萧胜奶奶的死亡,她是被饿死的。 文中有一句话“人不是一下饿死的,而是慢慢地饿死的”。与其说是饿死,我觉得倒不如说是被这个时代逼死的。

那个年代像萧胜奶奶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都是淳朴,善良和节俭,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可是自从把家里的两口锅交给了食堂了,吃食就渐渐的变差了,人也变瘦了,再到后来死了。即使是这样,那两瓶黄油依然没有吃,萧胜奶奶只是经常拿出布子擦一擦。

蛋黄奶酪酥饼的做法(甜中带咸的黄油烙饼)(4)

另外一个讽刺的事件就是描述了三级干部会的情景,社员们腾出那饭堂给三级干部,各种吃好吃的,吃的是羊肉,炖肉米饭,黄油烙饼,社员在北食堂,吃的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社员们闻到那饭堂飘过来的肉香,饭香,就不停地说“好香,好香”。这种“理所当然”实在令人讽刺。

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先生虽然用的是萧胜的视角来看那个时代,但是却用第三人称来叙事。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可以冷峻地思考萧胜那些不懂的事情,可以写出更多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揭示和表现。

文章还有一条隐藏的故事线,那就是萧胜自己吃食的变化,从好吃的食物,然后变到吃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再到后来的饼子里面掺了假。正如那个时代,三天两头换着来,一次又一次的掺假。

而黄油烙饼一直到最后才出现,那时候奶奶不舍得吃的两瓶黄油已经放了好几年了。奶奶去世后,萧胜的妈妈将黄油锁在柜子里,家里人也不舍得吃。

最后,萧胜妈妈还是看不过去,拿出锁在柜子里的黄油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给萧胜吃。萧胜吃着吃着就哭了,我非常懂他为什么哭,因为他吃着黄油烙饼的时候,想起了奶奶,想起那位节俭的老人,不由自主地哭了,那眼泪里包含了对奶奶的思念,以及太多太多不知名的情感。

想着要是奶奶能吃着这个黄油烙饼,那该有多好啊!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却是咸的,拌在一起,萧胜依然吃得很香。我想萧胜在吃黄油烙饼落泪的那一刻,仿佛一瞬间长大了不少。

整篇小说,描述的语音看似苍白冷漠,但从先生在文章中详细描写了食物变化的样子,能深深体会到先生的良苦用心,他用简短,平淡的语言鞭挞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社会强权下的不公,表达了对那些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人民的深深同情。由此,我能深深领悟到先生以《黄油烙饼》作为标题的内在含义。

蛋黄奶酪酥饼的做法(甜中带咸的黄油烙饼)(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