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冬至。

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回升,春意渐起,代表下一轮节气和生命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因而,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称冬至为“小年”。年越来越近,游子归期将至。冬至这天,夜晚最长,思念也绵绵不绝。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古往今来,与冬至有关的诗词佳作层不不穷,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周啸天,以及古典文学研究学者管遗瑞的脚步,一起到古诗词里过冬至,思亲想家,情深意长。

冬至思乡的诗词(冬至思亲)(1)

◆白居易的思亲之情

古代冬至有亲人团聚的习俗。这年冬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客居邯郸(今属河北),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如潮,才如泉涌,于是,也就有了这首名篇——《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周啸天解释说,冬至这天,白居易其实是在邯郸的一家旅舍中度过的。他远游尚未到达目的地,投宿在驿站。长途旅行不免困乏,到驿站,住在陌生的环境,听到的是异乡的方音,就不免增添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过了秋分,夜晚的时间一天天增长,而这个增长的极限则在冬至之夜。然而,人们通常是不大注意这种渐进的变化的,但旅途思家难以成眠的游子,对这一点却很敏感。他越是不能入睡,便越觉冬夜漫漫,于是想到这‘冬至’,这一夜是多难熬呵!其实,至夜之长客观上是有限的,而作怪的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俗话说愁人觉夜长,碰巧是冬至之夜,更大大增加了冬夜漫长之感。辗转反侧难以成眠,茫然若失的心情。屋子里一盏孤灯、四面墙壁,使他感到十分孤单。但诗人并不直说孤单,却用‘影伴身’的说法曲折表达出这层意思。写‘伴’,却是与影为伴,更加显出‘无伴’的寂寞。”

在这样的凄清孤寂的环境中,游子自然会想家,想亲人,这层意思,白居易也没有直说,而用家人深夜叨念着自己的想象来表现。由自己的夜深不寐,推想家人夜深不寐;由自己思家推想家人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写把思家的情绪表达得更深、更迫切,表现出亲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深厚感情。这种表现手法,最早可以追溯诗经《陟岵》,诗中写征人思家,而想象亲人叨念自己。唐诗中这种手法运用得更多。白居易多次运用这种手法,如《初与元九别忽梦见之及寤而书忽至》:“以我今朝意,想君此夜心”;《江楼月》:“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思君时”;《望驿召》:“两处春光月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客上守岁在柳家庄》:“故乡今夜里,应念未归人”等等。其他诗人如杜甫的《月夜》,由自己望月想到妻子望月思念自己,是通过“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来衬托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自己思念兄弟思念自己,是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富有特色的场面表达的。周啸天表示:“白居易此诗,则是通过揣想家人围炉谈说远游人情景表现的。它们有共同处,但各从生活真实中得来,并无雷同因袭之感。

冬至思乡的诗词(冬至思亲)(2)

◆杜甫的忧国忧民

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杜甫的《小至》(小至是冬至前一日)诗就说过:“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

杜甫的这首《冬至》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他当时已经55岁,穷愁衰病,旅居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诗曰:“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据管遗瑞介绍,这首诗首联的大意是说,冬至来了,自己多年漂泊在外,穷愁如影随形地胶滞着(即泥)自己,真是无法摆脱。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杜甫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在华州弃官以来,拖家带口历经秦州、同谷、成都、梓州等地,现在又到夔州,已经八年一直流落他乡,饱经乱离之苦。第二联说,自己的形体和容颜逐渐衰老,而这荒远地方的土著们的风俗又只管自家相亲,而不与我往来,就更加孤独了。第三联是讲,雪后,自己拄着蒺藜做的手杖到枫叶如丹的山谷中走走,本来是想解解闷的,但这时忽然想起朝廷的官员们正下了早朝呢,不免又有些牵挂了。最后一联说,自己因为思念朝廷而痛断肝肠,然而朝廷在什么地方呢?

“全诗由一己的漂泊流浪,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读来非常感人。”管遗瑞表示,“杜甫这首《冬至》七律诗,像他的另一首著名的七律《登高》一样,在平仄、对偶上不仅铢两(说明:两字左边加金旁)悉称,完全合律,而且本可以不用对偶的首联与尾联也用了工对的形式,显得更加工整而谨严,这在杜诗中是不多见的。但是,《冬至》有意安排了首句不入韵,第二句与第七句又基本采用散文的句法,而且,‘泥杀人’还完全是口语,似乎与凝重的律诗用字不合,这就在谨严之中透出了疏放的气息。另外,‘形容’对‘风俗’、‘雪后’对‘朝来’、‘心折’对‘路迷’等等,乍一看来好像不准确,但他采用借对等修辞手法,仔细推敲却又非常工稳。也就是说,此诗在稳中有不稳,在精严中有疏放,读起来绝没有沉重、板滞的感觉,这在七律中达到了新的境界,是晚年杜甫对七律创作的一个新的贡献。”

冬至思乡的诗词(冬至思亲)(3)

◆朱彝尊的思乡之苦

冬至节标志冬天已经到了,但春天也就随之而来。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总要饮酒赋诗,进行纪念。清代诗人朱彝尊的《云中至日》讲述的便是冬至节借酒思乡的心路故事。

朱彝尊于康熙三年(1664)农历九月十九日抵达云中,在山西按察副使曹溶的部下任职,不久就是冬至节了。《云中至日》这首诗就是作于这个时候。这里所说的“至日”,指的是冬至节。“云中”则是山西大同。

诗曰:“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管遗瑞解释道,第一联是说作者的行踪。去年的冬至节,还在缙云的山上(缙云在浙中偏南),朱彝尊是浙江秀水人,意思是去年还在家乡。而今年的冬至节,想不到竟来到了这遥远的大同。自己这样千里迢迢的奔走,在这冬至节日到来的时候,还下着漫天大雪,不免有些思家了。接下来第二联就说明了这个意思。“可怜”句,本于杜甫的《冬至》诗:“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是说自己也和杜甫一样,现在愁绪万端,只好以酒浇愁了。“数举杯”,即屡屡举杯,说明饮酒之多,也说明乡愁之深。第三联是作者眺望这个新到的地方:往北去,是通向雁门关的要塞,此时天色已晚,只听见军营中呜呜的角声,透出边塞特有的一种气氛;往西看,是走向迢遥的新疆的马队,正在艰难地在天寒地冻的边关跋涉。这一联景象阔大,很有气势,但是也带着几分苍凉,和自己的思乡情绪相混合。

朱彝尊的思乡之情在最后一联达到高潮。管遗瑞说:“最后一联回应首句的‘缙云岭’。说现在已经望不见故园的江村了,故乡的家人想是也在思念自己,在细细地说着开放的梅花,寄托对自己的想念呢!这里也是‘诗思从彼岸飞来’,从家人的思念自己,反衬自己的思念家乡,透过一层,意思表达得更加婉转深厚。‘愁说’一句还化用了杜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化用得不露痕迹,恰到好处,使诗句更加内蕴深厚。整首诗正如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评论的:‘高入杜陵,通首一气,能以大力负之而趋。’这评论是恰当的,气势宏大,而描写又精细入微,可见作者很高的艺术造诣。”(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