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 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这么多的小名。感觉都比洛阳这个大名好听,因为喊小名才亲!你最喜欢哪一个?
斟鄩
斟鄩(zhēn xún),为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其位置在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
1959年夏,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
西亳
西亳(bó),洛阳商代的古称,又作亳,其位置在《禹贡》九州中豫州的河、洛之间,今洛阳偃师城西二十里,西距汉魏洛阳城约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头遗址。
西亳遗址位于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即偃师商城遗址。
洛邑
洛邑,周代洛阳的古称,洛邑为周武王定鼎之地,周成王“宅兹中国”之处。洛邑也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
洛师
指洛阳、洛京,始于西周 。师,京师、首都,政治和军事中心之意,与镐京一起,构成了汉语中“京师”的最早来源。
成周
成周,为西周时期洛阳的代称之一,始见于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中:“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为西周金文中所指代的“中国”所在地。成周城是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
王城
王城为周成王时周公所筑。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在涧水之东,瀍水之西。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于此。前516年,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成周城,赧王又还都于此。战国时改建为河南城。
神都
神都是唐睿宗及武周时期洛阳的别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神都”之名,最早出现在《水经注》中。唐睿宗文明元年,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将东都(洛阳)更名“神都”;垂拱四年,武则天在洛阳加尊号“圣母神皇”;载初元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以神都洛阳为首都,一时,“神都”之名传遍天下。
京洛
本为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代多有沿用。
“京洛”一词,早在唐代以前已多用之。如东汉班彪《冀州赋》“遂发轸于京洛,临孟津而北厉”、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蔡邕《述行赋》“余有行于京洛兮”,皆指洛阳。
洛京
洛京,有两种释义,一为唐朝的东京洛阳,时人又称洛京。二为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定都洛阳,因当时另有东京兴唐府,故称洛阳为洛京。三年,改兴唐府为邺都,洛京复唐旧号称东都。
中京
中京为洛阳,在历史上曾有三个不同的朝代封洛阳为中京。一、东晋时称西晋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初唐、盛唐。二、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时称洛阳为中京。三、金兴定元年(1217年)改河南府为金昌府(治洛阳,即今洛阳市),建号中京。
伊洛
伊洛洛阳别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
河洛
指洛阳 。《文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李善注:“东都有河南洛阳,故曰河洛也。” 唐张说《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天下之大都有五,而河洛 总其中。”
洛州
洛州,在唐代,有一个说法叫“洛州无影”。洛州即洛阳,其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从天文的角度讲,这里一年之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无影”的情形。所以大致可以知道,古代洛州所指的地方大多都是在河南洛阳。
三川
夏商周时代,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名。华夏民族、中华文明的核心策源地,最古老的中国发源地,黄河中下游流域,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境内有河(黄河)雒(洛)伊三川得名。秦庄襄王时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河南
东周春秋战国韩始置,后秦郡,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河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