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没有人没听过这首歌吧。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发表于1955年的歌曲,是当年上映的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片《祖国的花朵》主题曲。

歌曲的诞生也正因为此。

1955年,《祖国的花朵》电影导演严恭请刘炽为电影作曲,刘炽答应了。

于是,7月的一天,导演带着影片摄制组,以及电影里的一群12、3岁的小演员来到北海公园体验生活,刘炽也一同受邀。

在与孩子们划船的玩耍途中,刘炽灵感涌现,当即上岸写下了这首歌的旋律,并且哼唱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不满意,则继续修改,这才有了如今我们听到的旋律。

歌曲的填词由著名作词家乔羽完成。

刘炽,1921年生于陕西西安,我国著名电影作曲家,师从冼星海,代表作有《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创作《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刘炽34岁。

以上,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基本创作背景。

让我们荡起双桨给人的感受(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1)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明明是一首儿歌,但多听几遍却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一种原因,是创作者心境。

前面说了,刘炽创作这首歌时34岁,尽管他仍保有相当程度的好奇心,但不可避免,创作这首歌时仍是成人视角。

正因为此,实际上刘炽写出的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其旋律比现在的版本更为伤感,听感上几乎等同于《送别》。所以,在白海公园玩耍的那群小孩子,听完第一版后就反馈,“不像是给我们小孩子唱的歌。”

随后刘炽将歌曲调整得更为欢乐一些,形成了现在的节奏。

不过有意思的是,后来填词的乔羽老爷子,对这首歌同样极为看重,他甚至说,让他再写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类式的歌,绝对超越不了《让我们荡起双桨》。

那我们就有必要仔细琢磨一下乔羽老爷子的填词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毫无疑问,这是对北海公园最经典的描写,也形成了全国人民对北京北海公园的印象。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首歌的旋律很有意思,如果说非要区分出“副歌”,那么这首歌的“副歌”就只有两句而已。

整体结构为三段式,递进了三层情感与思绪。

第一段,是纯粹的儿歌,表现北海划船的愉快时光;

第二段,出现了“红领巾”,这是一种身份象征,并且是成人审视儿童的一种视角;但仍然不失童趣,因为儿童在船上忙着和水里的鱼儿互动交流;

第三段,就有意思了。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猜这句歌词,会让2021年的鸡娃学生们流下羡慕的泪水。

什么,功课居然还有做完的时候?

而且更过分的是,做完了功课,居然还有人邀请你一起来欢乐?

是的,在1955年,学生们放学做完功课,还有工夫出去玩耍。

“我们”是谁?

是成年人和小朋友。

所以,从“我们来尽情欢乐”这句词,可以看出,成年人是将儿童平等视之的,所以才称“我们”。

我想这句词,乔羽老爷子不是瞎写的。

再往下看: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这句词更为明显,当然是成人对儿童的笑问,也证明了上句,成人(也许是家长)是将儿童视为伙伴的,并对当今的和平生活感到知足。

最后这几句,毫无疑问是成人视角,以成年人的语气来发问,便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儿歌的“矛盾”之处。

34岁的作曲刘炽,28岁的填词乔羽,望着新中国的儿童,难免想到自己的童年。成年人对于童年总是恋旧的,总是美化的,总是感怀的。

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多听几遍《让我们荡起双桨》,总能察觉到几缕淡淡的忧伤。

让我们荡起双桨给人的感受(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2)

另一层原因,是我自己的猜测和看法。

1955年,是什么年份?

是新中国成立才不过6年。

1955年,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1955年,抗美援朝虽然签署了停火协议,但距离志愿军撤回国内还有3年;

……

新生的共和国,是朝气蓬勃焕然一新的,但也是前途叵测危机四伏的。

朝气蓬勃在于——农村解放区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了地主,保证了人人有田耕;建国后城市在推进三大改造,“资本家”退出舞台,换来了人人都是“同志”的平等。

消灭“阶级”,这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开创之举。

于是,在新中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所有小孩都能上学堂,都有机会戴上红领巾;成人世界里,不再有“地主”,不再有“老板”,所有人都可以称呼一声“同志”。

中国人的尊严,古往今来从未如此平等过。

毫无疑问,这些时代的巨变,北海公园里年仅12岁的小朋友不见得有多少感触,但对于34岁的刘炽,28岁的乔羽而言,不得不感慨万千——他们从破碎的旧中国走来,刘炽在延安见到了谱写《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乔羽在战乱时经我党地下工作者引荐进入晋察冀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才得以学习……他们亲身经历着祖国的苦痛与新生,如果让他们对祖国的花朵们说些什么,他们难免会想到一些超出儿童理解范畴的思绪。

但我认为,正因此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创作机遇,《让我们荡起双桨》才格外动人。

这首歌诞生于1955年,它充分体现出新生共和国的朝气,表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一种朴实与真诚,从中,你甚至还能听到理想主义的心声。

但与此同时,《让我们荡起双桨》仍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是成年人对无忧童年的怀念,也反映出当年经历过战乱的人们对新中国的珍视与祝福之情。

如今,67年过去,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的小演员们,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对于今世之后人,再去听《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怅惘感,在这首歌里,我们能听到共和国起航时的朴素与理想,电影里的小演员们听到这首歌时,并不知道在他们此后的人生里,还要经历怎样的万重山。

多年以后,歌曲的最后一个提问,依然有效: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时代滚滚向前,每个时代自有每个时代的新命题,也许正因为此,我们才对另一个时代的回响如此感慨,这是另一种历史维度上的淡淡的忧伤。

让我们荡起双桨给人的感受(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