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不可忽视的“原性”,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什么是原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什么是原素(6.不可忽视的原性)

什么是原素

6. 不可忽视的“原性”

十年寒窗苦读、千载传承的至圣先贤经义不能启蒙并提升“人性”吗?三纲八目,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等,不是“人性”的根本和体现吗?

是,也不是。方向弱了,目标虚了,基础斜了,步骤颠了,不及本质,不合规律,所以它们调教的所谓“人性”,表里混杂,教条武断,欺上瞒下,见风使舵。在以之为标准、规范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偏执、拧巴、虚伪、贪暴,外强中干。到后来只为颐和园、千叟宴、满汉全席、三宫六院、十全武功等跑前颠后,上蹿下跳,终于招致一段百年屈辱的国别癫狂史。

分门别科、经世致用、二十年学习的教科书知识不能启蒙并提升“人性”吗?爱学习、讲礼貌,会洋文、跟潮流,勤思考、懂专业,不迷信、观天下等,不是“人性”的内质和体现吗?

是,也不是。“人性”是使我们的心和别人的心共通并交融的,而不是隔阂或对立的。“人性”促进我们与别人竞争协作,深入理解,而不是导向人抢人、人吃人、人杀人,把自个儿和别人都当成“食物链”中的一环。“人性”不会把我们拴在机器上,只知道机械地开或关;也不会把我们淹没在物质里,买买买之后,什么都带不走,与物质零落成泥碾作尘地永恒消散……

当下,能够将我们的“心”与别人的“心”真正打通的,不是书本知识附加我们的“共同语言”。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十多年闭门造车,通关一模一样的教材,我们与同学结死党、交朋友、建圈子,绝不是靠这个。所谓学习小组、帮教学习,只是一起啃书本,而不是学做人。

待到我们入高校、分专业,工作后在岗位上专精深入,纯粹的书本知识、专业学识、论文修养,更将我们与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其他人,隔断得如异纲、异目的物种,毫无共同语言,彼此交流似对牛弹琴。区别只在于我们把别人当牛,别人把我们当牛而已。

“体力劳动”发端并提升“人性”,促进心与心共通并交融。然而,时至今日,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形式、内涵及其成果,与曾、孟提出“十四字”公式,墨子躬行“格物,致知”的战国初期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具有了天壤之别——它,还能一如既往吗?

一个既成事实是,旧式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体力劳动,继过去被“学习治天下”的体制看不起之后,又被机器大工业、制造业迅速蚕食、驱赶、放逐,以至于众多旧农业、旧手工业的技艺、技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类似丹顶鹤、扬子鳄、大熊猫、华南虎那样的濒危物种,再不挽救就彻底灭绝了。

“人性”及其价值的本质体现也要随之消亡吗?这是无法避免的人类进化、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还是人类社会自我倒退的堕落体现?——对照需求层级,梳理一下“人性”演化的脉络和层次,概括其价值的分级表现,或能帮助我们得到更清晰的判断。

直立行走拓开了类人猿的视野和大脑,解放了其双手,方便它们徒手采摘、摸螃抓虾、抠知了狗子……若严格划分,“徒手劳作”不算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体力劳动。因为普通动物抓取、捕捉食物,都“徒爪”;猩猩、乌鸦、平头哥等动物,还能利用木棒、石子、石墩等达成打架、饮水、逃生的目的。

值得深思的是,时至今日,我们费劲巧思、拉帮结伙、徒手劳作的成果,远远比不上飞鸟筑窝、蜘蛛结网、蚂蚁穿穴。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世界上所有蜜蜂的蜂巢,都按照统一的角度和模式建造:蜂房由数千个大小相同的正六角形房孔组成;每个房孔的底都是尖的,呈封闭的六角棱椎体状。

有学者测量过菱形的角度,所有钝角都是109°28′,所有锐角都是70°32′。后来经数学家从理论上计算,如果要消耗最少的材料,制成最大的菱形容器正是这个角度。巢壁厚0.073mm,误差极小。这使得蜂巢的构造非常精美、适用而且节省材料;结构强度很高,重量又很轻,还有益于隔音和隔热……从这个意义上说,蜜蜂称得上“天才的数学家兼设计师”。

为什么如此?如果我们在特定的客观环境内,只使用一种建筑材料,与大家搭建一套群居的房子,我们也追求节省空间、节省材料、房体轻巧、隔音、隔热等。一方面,套房要与我们的感知、身体、行为相适宜;另一方面,套房要与客观环境相协调,经得起昼夜温差、夏热冬寒、风吹雨打、霜雪冰雹等。

套房相对于我们的感知、身体、行为,但凡有丁点儿不适宜,我们就会加以改进;套房相对于客观环境,但凡有丝毫不保暖、不抗压、不经打,我们也会加以改进。久之,会形成一套我们习以为常的“范式”,就像我们在某间屋子里住久了,习惯把生活用品放在固定的位置一样,渐渐地闭着眼睛也能伸手摸到它们。

我们习以为常的“范式”,会遗传给后代。后代生活在与我们雷同的客观环境内,只使用一种建筑材料,搭建他们群居的房子,同样追求节省空间、节省材料、房体轻巧、隔音、隔热等。他们持续改进继承的“范式”,形成自己的“范式2.0”;再遗传,再改进,形成“范式3.0”;“范式4.0”……直到以最优化的“范式N.0”版本基本固定下来。

“套房”的建造,由我们分工协作,使用特定的原材,按照固定的流程,依照固有的秩序,一丝不苟地完成。其成果既与我们生理、心理需求相适宜,又与客观环境相协调,体现了“和谐”的一面。

另外,我们建造“套房”,是“生命”的行为,动物的行为,与大自然中,任何“非生命物质”的物理量变、化学质变——比如木烧成灰,灰化为土,土生成金,金渗出水等——都不一样,体现了动物的“生命力”施加作用、改造物质的,“活泼”的一面。

“和谐”与“活泼”,是“生命意志”的基本要求。它由飞鸟筑窝、蜘蛛结网、蚂蚁造穴、蜜蜂建巢体现出来,属于“动物意志”的基本要求。

重复说明一下,“和谐”即秩序、协调、合规律,杂而不混,纷而不乱;“活泼”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机勃勃,昂扬振奋——二者既先天存在于每一动物个体的遗传信息之中,也由动物个体后天的生理、心理需求满足,相应行为,对客观事物及环境适应性地改造体现出来——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标准,而是相对变化、与时俱进地;也可能遭逢突变、因势而退呈现。

单细胞生物体内的“生命律动”,到多细胞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都既“和谐”又“活泼”地辩证互动;所有生物同时与客观事物及环境,既“和谐”又“活泼”地辩证互动;其间贯穿所有生物个体,与同物种其它生物个体,以及同类生物群体之间既“和谐”又“活泼”地辩证互动……

不同物种之间,则横向形成“食物链”形式、弱肉强食表现,在特定时空节点对物种个体的“和谐”与“活泼”的否定或肯定,但纵向形成代代繁殖与繁衍形式,在无限时空范围内,整体肯定所有物种“和谐”与“活泼”的“生命意志”的演化或进化——这环环相扣,如套娃层层相套的矛盾合力,推动所有物种及其个体,都以螺旋上升的态势,朝“终极意志”的方向进化。

显微镜下,人类的精子,呈蝌蚪状,沿螺旋上升的轨迹,朝卵子狂奔。太阳系运动,由太阳带领八大行星,呈螺旋环绕的态势,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转。地球上的生物,则由人类引领,其它物种追随——生物个体及个别物种随即、可能消亡——呈整体螺旋上升的态势,持续加速度进化。生命与物质的相生相克,由此呈现出高度统一的一面。

大部分较高等的动物,实际上比我们更“和谐”,也更“活泼”。说它们“和谐”,因为它们的吃、喝、拉、撒,日常作息,针对的需求对象相对单一,亿万年如一日地进化下来,早就纳入程式化的“自然法则”规范。

它们的巢穴,如蜂巢、鸟巢、蛛网、蚁穴等,结构严谨、精巧细致,因地制宜,而且齐整、干净、条理、规范,有的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它们的食饮,目标简单,捕食、分配、食用、存储按部就班,行动简捷,毫不拖泥带水。不过,它们世世代代如此,只是机械复制前代的遗传,短时期内,即使穷尽一生观察它们的当下,我们也难发现丝毫改进。

说它们“活泼”,因为它们天高云淡地飞,江河湖海地游,纵横驰骋地跑,看上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尽管都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危险无处不在,殒命顷刻之间,但是各自搏命求生,夺情繁衍,执着进化。

当然,这些主要体现在生理方面。正因为它们的心理的“和谐”与“活泼”很单纯,生理表现的“和谐”与“活泼”恰与之相匹配。两者外化于客观事物和环境,世世代代传承,精益求精。有些群居动物纯粹、执着的成果达到了极致的程度。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动物饱食之后,都无所事事,自由散漫,诚如孟子所说:“逸居而无教”。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吐哺出精细的巢,结构出精巧的网,联通出精妙的穴……人类中的能工巧匠技不至此;很多建筑艺术家、材料科学家、航天工程师惊异莫名,极力仿制。

而且,很多动物如斑羚飞渡、蚂蚁抱团、母鹿护子、狼群围猎等,体现出的牺牲、团结、舐犊、协作的“情感”与“精神”,远非普通人的可比。由此可见,根本不需要束发受教、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繁文缛节,人类煞有介事标榜、装腔作势追求的美感、品格、情操、道德等,哪怕在“动物式”的辛勤劳作与协作竞争的过程中,也能养成。

“和谐”的反面是混乱、破坏、隔阂、对立,动物生病、激动、焦躁、惶恐、狂癫的时候,如此表现。“活泼”的反面是虚弱、呆板、僵化、死气,动物生病、疲惫、受伤、抑郁、固执的时候,如此表现——个体的生理、心理如此,个体与客观事物及环境,与其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是。

动物个体如果过分“和谐”,接近静止了,和木头、金石、冰块……死亡差不多;过分“活泼”,如山崩、海啸、火山喷发、炸弹待爆,距离灰飞烟灭就不远了——二者互相牵制,相辅相成,辩证互动,彼此转化。

作为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也具有“和谐”与“活泼”的内在。既有的“动物性”,营群居生活的“社会性”,以及这一“动物意志”的基本要求,三者虽然没有将它们进化成人类,但代表了人类原初的属性。我们可以将三者统称为“原性”——在此基础上,“人性”得以发端并提升,人类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