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The Gadfly)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于1895年完成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87年在英国伦敦第一次出版,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目前该作品以庆学先大师(漓江出版社)的译作得到较多人的认可,各译本出版情况如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牛虻60年代译本?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牛虻60年代译本(不仅仅只是一部革命小说)

牛虻60年代译本

【译本推荐】

《牛虻》(The Gadfly)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于1895年完成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87年在英国伦敦第一次出版,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目前该作品以庆学先大师(漓江出版社)的译作得到较多人的认可,各译本出版情况如下:

出版时间-出版社-译者

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李良民

1994年,西北大学出版社,亚贤

1995年,译林出版社古绪满

199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蔡慧

2002年,学林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刘凤莺

2004年,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贺广贤

2005年,漓江出版社,庆学先

2005年,中国致公出版,社成巍

2006北京燕山出版社,李彭恩

2008年,译林出版社,李平

2008年,上海三联,马亚静

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蔡慧

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祁阿红

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黄芳

201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刘婷婷

2016年,群言出版社,李淼

小说读后感

《牛虻》因讲革命和歌颂爱国情操的书籍在西方不太受待见,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对我们仍旧产生巨大的影响,该作品令人心弦激动,是因为在亚瑟(即牛虻)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在理想、信仰、爱情等许多方面的“冲突”之故,正如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说过一句名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理想:故事的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曾经天真地人为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泰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来,他成为一个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的斗士,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信仰:在比萨宾查大学时,亚瑟和神父即比萨神学院长蒙泰尼里常常一起读书、学习,他们相互信任、尊重,而且他非常崇敬蒙泰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但是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竟然是蒙泰尼里的私生子,并且发现主教蒙泰尼里一直在欺骗他,从而使牛虻对上帝产生了怀疑,并让亚瑟一改之前的虔诚成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正如书中所言:“他憎恨虚伪的祷告,憎恨所有的神父,他认为“上帝是一只泥巴做就的东西,我只需一锤就能够把它砸个粉碎。”

爱情:由于疏忽,亚瑟在忏悔时不小心泄露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结果内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以为他是告密者,一个巴掌打向他;十三年后牛虻再次回国,他们两人再次相爱;还有第一次因感情和亲情方面的一连串的打击,牛虻伪造投海自尽的假死以及后来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时由于蒙泰里尼站在面前犹豫没有开枪被捕,最后被真实的杀死。

形象:文章开头先讲亚瑟像十六世纪肖像画里的意大利小伙子。“从他那长长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娇小的手脚看,身体各个部位都显得过分精致,轮廓格外分明”;而出逃南美洲后,牛虻的形象则成了跛脚,左手缺二指。

心理:蒙泰尼里在上帝和儿子之间,处死儿子的那一刻他毅然选择了虚假的慈悲的上帝。而在儿子死后,他又深陷在对与错的纠缠中,无尽痛苦,最终死在痛苦交加之中。

作者通过跌宕有致的情节,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故事,不可否认的是: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里,都有可能存在着冲突,而面对各种无法预测的冲突之时,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是激化矛盾?还是互相妥协?


《牛虻》内容节选

Part 1 Chapter 1

第一部第一章

1、

Arthur sat in the library of the theological seminary at Pisa, looking through a pile of manuscript sermons. It was a hot evening in June, and the windows stood wide open, with the shutters half closed for coolness. The Father Director, Canon Montanelli, paused a moment in his writing to glance lovingly at the black head bent over the papers.

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浏览着一堆布道手稿。这是六月的一个炎热的晚上,窗户全都敞开,百叶窗却是半掩着,为的是有些凉意。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神父停下笔来,慈祥地望着埋在手稿里的那一头黑发。

2、

"Can't you find it, carino? Never mind; I must rewrite the passage. Possibly it has got torn up, and I have kept you all this time for nothing."

“Carino,找不到吗?没关系的,那一节我就重写一遍。可能是被撕掉了,让你白忙了这么长的时间。”

3、

Montanelli's voice was rather low, but full and resonant, with a silvery purity of tone that gave to his speech a peculiar charm. It was the voice of a born orator, rich in possible modulations. When he spoke to Arthur its note was always that of a caress.

蒙泰尼里的声音低沉而浑厚,悦耳的音色给他的话语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魅力。一位天生的演说家才会具备这种抑扬顿挫的声音。他在跟亚瑟说话时,语调中总是含着一种爱意。

4、

"No, Padre, I must find it; I'm sure you put it here. You will never make it the same by rewriting."

“不,Pader,我一定要找到它。我敢肯定您是放在这里的。再写一遍,不可能和以前的一模一样。”

5、

Montanelli went on with his work. A sleepy cockchafer hummed drowsily outside the window, and the long, melancholy call of a fruitseller echoed down the street: "Fragola! fragola!"

蒙泰尼里继续伏案工作。一只昏昏欲睡的金龟子停在窗外,正在那里无精打采地鸣叫。“草莓!草莓!”水果小贩的叫卖声从街道那头传来,悠长而又凄凉。

6、

"'On the Healing of the Leper'; here it is." Arthur came across the room with the velvet tread that always exasperated the good folk at home. He was a slender little creature, more like an Italian in a sixteenth-century portrait than a middle-class English lad of the thirties. From the long eyebrows and sensitive mouth to the small hands and feet, 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too much chiseled, overdelicate. Sitting still, he might have been taken for a very pretty girl masquerading in male attire; but when he moved, his lithe agility suggested a tame panther without the claws.

“《麻风病人的治疗》,就在这里。”亚瑟从房间那边走过来,他那轻盈的步伐总让他的家人感到恼火。他长的又瘦又小,不像是三十年代的一位英国中产阶级青年,更像是一幅十六世纪肖像画中的一位意大利人。从长长的眉毛、敏感的嘴唇到小巧的手脚,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显得过于精致,太弱不禁风了。要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别人会误以为他是一个身着男装的女孩,长的楚楚动人。但是在他走动的时候,他那轻盈而又敏捷的体态使人想到一只驯服的豹子,已经没有了利爪。


《牛虻》美句随手摘

1、要为理想生活,而不是沉溺于梦想之中。

2、假如老是紧勒缰绳,最驯良的马也会踢人。

3、回忆可怕的往事,有害无益。

4、刻毒一旦过了头,也就变得枯燥了。

5、你是我眼里的光明,你是我心中的希望。

6、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有了某种深刻的体会,那它实际上就约束了你。如果你没有某种体会,那什么也约束不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