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资治通鉴故事与智慧▲ 一起沐浴历史,成长智慧

全文一共3000字,约9分钟读完。

为了这个大疙瘩,多少人丢了性命?

一、《资治通鉴》原文截图: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宋太丘社亡。

二、翻译与故事解析:

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两件事,第二件事情是孟子的义利之辩,前文已经有过阐述(孔子的孙子:不谈钱只谈情怀就是耍流氓!)。

第一件事,只有五个字“宋太丘社亡”:宋国太丘的祭祀神社倒塌了。这记载也太简单了,而且,我们没有办法不疑惑:一个祭祀神社倒了,值得这么大书特书?我们需要借助其他书籍进一步了解情况。

从《史记》就可以牵扯出因果:“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有人说因为宋国的太丘社坛被毁以后,九鼎在彭城(现江苏徐州)下的泗水中沉没了。

司马迁其实不确定这个说法,仅仅是说“有人说”!但他提到了一个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那就是鼎。

鼎是什么?

它为什么在华夏文化中如此重要?

下面我们慢慢道来:

1

鼎是怎么来的?

鼎,在上古的时期是一种烹饪食物的器物。

但是,很快,它就不是简单煮东西的大锅了!

按照《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天下拜服,大禹成功上位,九州大地尊为天帝,大禹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帝王威严,一方面也是为了削弱天下军事实力,方便自己后续的统治,

他下令把天下九州的青铜器都收集起来,铸造成为九个大鼎,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大禹对这九个鼎特别上心,分别用九州的名字来命名他们。九州指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什么成语来源于晋楚争霸(这个成语究竟蕴含了什么深意)(1)

还不仅限于此,大禹还要求在每个鼎的上面铭刻上和每个州有关的文字、图案。

至此,九鼎就不再是简单的烹饪器具,而是极具象征意义的物品:九鼎是政权、权力的象征。

此后,夏朝、商朝、周朝每一次王权更迭,九鼎始终都从前一任天子传到了下一任天子,从未缺失。

这不断强化了九鼎作为权力象征的意义,到了最后,几乎是没有九鼎就不能成就王权了。

2

第一次问鼎!

既然九鼎就是王位象征,谁不想接近王位呢?谁不想了解九鼎呢?

随着周朝从周幽王之后衰落,周平王动迁,周天子只能龟缩于洛阳自娱自乐,外面世界一概管不了。

于是,就开始有很多乱臣贼子妄想着要吃天鹅肉了,怎么吃呢?

就从了解这九鼎开始。

话说《左传》记载,公元前606年,鲁宣公三年。

洛阳附近有一个叫陆浑的少数民族作乱,周天子没有能力平乱,这给了各诸侯一个表现自我并且顺便打秋风的机会。

楚国先出马了。但是到了洛阳旁边就不走了,在那里虎视眈眈看着周国疆土示威。

当时周天子是周定王,没有办法,人家过来帮忙打少数民族,总要表示一下吧,但是,谁都知道这些霸道诸侯不安好心,必须派个有魄力的人去才行。

于是,就派出了王孙满。

王孙满去慰问楚君,结果楚庄王什么都不问,就要问洛阳城内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

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

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

夏桀昏乱,把鼎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

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

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的第一句话是流传千古的名言格式,“在德不在鼎”(句式“在德不在X”可以参考:吴起之死:你遇到过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的事情吗?),先用这句话把楚庄王镇住了。

王孙满意思是,楚国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周朝还没有到灭亡的时候。还好,春秋时期虽然大家都不再尊敬周天子,但是以下犯上的思想还没有那么明显,楚庄王没有进一步动作,乖乖的去打少数民族了。

在这里,楚庄王进一步加重了2000多年后中小学生的负担,他的事情是一个可能会考到的成语:问鼎中原

什么成语来源于晋楚争霸(这个成语究竟蕴含了什么深意)(2)

3

秦人抢鼎!

忽悠齐国护鼎!

楚庄王事件以后,每个诸侯国都对九鼎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要打听。不仅仅是打听,有些国家简直就是明抢!

《战国策》一开篇的文章,就是《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话说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国家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担心。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魏国。”

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魏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魏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另外还有一个记载,说秦武王到了洛阳,自恃力大无穷,居然自己去举鼎!

结果,鼎是举起来了,但是力竭后砸下来,砸到自己的脚上,结果武王半年后就死了。这是何苦呢?

什么成语来源于晋楚争霸(这个成语究竟蕴含了什么深意)(3)

4

究竟有没有九鼎?

以上关于九鼎的故事,来自于《史记》、《左传》、《战国策》,但是,到了今天,从来没有人曾经找到过这些鼎!

所以,很有理由怀疑九鼎是否存在!

根据记载,甚至后面秦始皇还去彭城(徐州)专门打捞过一次鼎,结果,你懂的,竹篮打水!

这是一个历史考据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毫无定论!

但是,鼎!九鼎!问鼎!一言九鼎!问鼎中原!这些词语的文化语码,让“鼎”不管是否存在,都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含义。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可以,欢迎推荐给您的朋友。

一起沐浴历史,成长智慧,请搜索并关注“资治通鉴故事与智慧”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或者“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