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当笔者更新手机里的华为浏览器时,发现名称已经改为“花瓣浏览器”,今天打开华为应用市场,发现不仅仅有“花瓣邮箱”,还有花瓣测速、花瓣轻游这几个花瓣系应用软件,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难道华为要打造一个“花瓣”应用家族?那么问题来了,华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花瓣浏览器和之前的华为浏览器并无两样,只是换了个名字,而花瓣邮箱有点意思,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logo设计红白交错,与华为LOGO保持一致,内部以白色为主体色,整体非常简洁;
第二、花瓣邮箱为你提供了一个“petalmail.com”为后缀的专属邮箱,前缀你可以输入你喜欢的名称查询是否还能注册,比如你的姓名,你的纪念日等等;
第三、当我以为可以取代现在用的QQ邮箱时,发现只能注册“petalmail.com”为后缀的邮箱,其他像QQ、163等邮箱并不能使用,花瓣邮箱并没有第三方邮箱工具属性;
第四、我注册好的花瓣邮箱自动和华为账号捆绑在一起,邮箱会提醒你以后可以用这个邮箱登录华为账号。
这是我目前使用花瓣邮箱的初步体验,直观印象是非常简单,简单得不像话。
但是,我突然联想起和花瓣邮箱类似的一个著名邮箱,不错,就是谷歌邮箱,谷歌邮箱同样只提供“gmail.com”为后缀的邮箱服务,也同时作为谷歌搜索、Youtube的账号可以登录,和花瓣邮箱一样,是作为生态内使用的一个邮箱,另外,苹果的icould.com 邮箱貌似也是为苹果生态服务。
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华为推出花瓣浏览器和花瓣邮箱,甚至把华为音乐、华为视频等带华为的统统改为花瓣,也就是花瓣成为华为的一个软件生态品牌,华为这样做的目的也许和苹果谷歌类似,逐渐建立一个封闭的华为生态体系。
这个结论当然有待商榷,不过我们从华为今年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华为的资源越来越倾向于提升软实力,具体来讲也就是致力于鸿蒙生态、汽车智能解决方案等软件生态的打造。
在商业历史上,从硬件转为软件的案例并不少见,而且多发生于那些科技巨头身上,比如IBM、惠普、诺基亚、HTC、SONY等等,他们在硬件领域创造了商业辉煌,但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巨头的好处是根基比较牢固,不会轻易死掉。
IBM作为美国科技全球领先的标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也陷入了困境,问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身的组织架构臃肿,产品线交错复杂等文化和产品问题,后来郭士纳空降到IBM,进行彻底的内部改革,终于使得IBM重回正常轨道,此后IBM专注于大型机解决方案和云服务等软性领域。
诺基亚也是如此,现在主要在5G通讯领域和华为、爱立信等展开全球范围竞争,SONY和IBM一样的问题,平井一夫掌舵后,实行一系列改革,重心主要是整合内部资源,提升运作效率。
华为的情况和上述巨头不一样,首先华为确实是全球的通讯巨头,这点丝毫没有争议,华为手机等设备目前的问题主要是来自外部,受到美国政府的强势干扰造成的,而且这种干扰会一直持续下去。
面对困境,华为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毕竟是年销售近万亿的企业,失去的份额和营收从哪里弥补呢?从现实考虑,打造一个软件生态是最符合华为特质和利益的,现在流行一个词叫“人设”,意思是某个网红打造的个性特征,那么华为的“人设”就是技术,技术是华为起家之本,也是现在脱困的筹码。
技术可以实现华为硬件的突破,也可以重新打造一个以软件为主,硬件为辅的生态,鸿蒙是这个生态的灵魂,手机和平板、智慧屏、路由器等是一个个相互连接的终端,是骨架子,华为的应用则是生态的血和肉。
骨架子、血肉和灵魂有了,还缺什么?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标签,或者叫签名和身份证明,而“花瓣”就是华为给你的一个在生态里遨游的身份证明标签。
苹果的iCloud就是苹果生态的标签,注册一个苹果账号就可以畅行苹果生态所有的设备和自家的应用,非常具有辨识度,这点和谷歌一样,“gmail”也是一个重要的标签符号,而华为的鸿蒙生态虽然有华为账号就可以用各种华为的应用和服务,但缺乏辨识度。
“花瓣”这个符号则很形象地充当了这个角色,本身华为的LOGO就是一个花瓣图形,华为的粉丝叫“花粉”,如果未来华为的应用都归到花瓣家族里,那么一个鲜明的符号就形成了:花瓣就是华为,每一个支持华为的用户都是一片花瓣,共同组成了无数朵绚丽的鲜花。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有感而发的一些猜想,你认为华为会把“花瓣”应用做成一个系列吗?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