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所有的美丽都源于大自然的馈赠,植物染所赋予的天然色泽与清香的独特魅力,令人心驰神往。回溯过往,中国植物染技艺有着悠久历史,早在周朝就有应用植物染料在纺织品上着色的文献记载,《诗经》有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季更替,古代的农耕历法顺应自然法则,植物染是指采用天然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果皮、干材等为染料,使麻、葛、丝、皮、毛、棉等天然纤维或其他材料着色的传统工艺和技术。明清时期,该类传统工艺与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图1)。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1)

图1 植物染的明代云锦

至19世纪,合成染料的引进与发展,化学染料因其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代替了传统植物染,相较于植物染,化学染具有色泽鲜艳、价格低廉、生产便捷的优势(图 2)。因此,植物染色的传统工艺和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2)

图2 合成染料与传统植物染

近年来,随着化学合成染料导致的环境污染、健康危害日趋突出(图3),人们的环保理念不断提升,追求高品质、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已经蔚然成风。在人类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类开始重新追溯传统与本源,自然之美成为新时尚潮流。另一方面,鉴于植物染与生态环境友好与适应性及相融性的特点,曾经失落的植物染又被人们所关注。中国传统工艺思想的最高境界为“天—人—物”,即人与物质及自然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植物染工艺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倡导“天人合一”的具体实践。植物染工艺和技术重新受到重视。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3)

图3 化工产业导致的环境污染

植物染发展历史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发展,植物染具有的民族特性也得到充分地展现。世界各地的土著社区是利用植物染料进行传统染色的主要区域,世居民族利用当地社区的传统知识传承了植物染料染色工艺与技术(图4),为植物染料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知识原型。时至今日,世界各地仍有部分土著民族保留着各自的传统植物染技艺而成当地的特色产品或地理标志产品。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4)

图4 世界各地民族传统

天地赋予云南瑰丽奇特的地貌与复杂多变的气候,孕育出缤纷多彩的生物世界,跌宕起伏的地表褶皱,并肩奔腾的三江河川,世居其间的26个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演绎出无数个独特而神奇的生命奇迹。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染料植物资源与悠久的传统植物染技艺。受主流文化的影响,这些宝贵的传统染色文化正在消失。然而,随着人们对植物染的抢救性保护与发展,部分民族文化得以在保护中传承。滇西北大理州白族地区至今仍保留传统植物染的工艺(图5)。并将植物染手工纺织品销至法国、日本、韩国等。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5)

图5 白族地区传统植物染工艺与产品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0340和31970357)的资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杨立新博士课题组,通过对当地的植物染进行民族植物学调研以及定量分析评价,发现大理白族地区常用的染料植物共19科23种,其相关的传统植物染知识丰富多样。可是,传统植物染的局限性也众所周知:资源量小、劳力成本高、色牢度低、工艺繁琐等。据实地调研发现:目前,相关产品的市场辐射面较窄,仍需对染色机理开展深入研究,旨在解决资源、成本、色牢度等问题,才能将传统植物染及相关传统知识更好地保护传承并有效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组利用民族植物学方法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天然媒染剂、植物染料资源及其传统知识,通过实验研究改善了传统植物染色的色牢度,拓展了传统染色植物应用范围,提高了传统植物染色利用效率,解析了传统染色植物的染色机理。为大理白族地区的染色植物资源的发掘利用及其传统染色工艺与技术的传承提供了前期应用基础研究。

在每年3-4月,南国春暖花开,百花齐放之时,山间的密蒙花悄然绽放(图6)。细细小小的白色花瓣,泛着微微的一缕深黄,簇拥绽放,散发幽香。当它的花香笼罩在田野时,白族与彝族白依人就会闻香去采摘它。白族、瑶族、苗族、布依族、僳傈族等多个民族同胞常用其染大米来做花米饭,而大理鹤庆县六合乡的白依人还用作染麻线,研究人员以此为染色织物的原型(图7),对收集到的传知识原型进行室内验证研究(图8),比较不同媒染剂和染色条件的固色效果,以颜色强度与色牢度作为染色性能的评价指标,颜色特征值为色彩表征,旨在提高密蒙花对麻织物的染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媒染剂固色效果与金属媒染剂相当甚至更佳,揭示了利用天然媒染剂固色密蒙花染色纤维织物的天然媒染方式的可行性。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6)

图6 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及其染料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7)

图7 密蒙花染色的传统知识“原型”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8)

图8 密蒙花染色工艺优化

走过美丽的彩云之南,来到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西藏。这里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叩响雪域风情的神秘之门,探寻位于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的“隐秘莲花”—墨脱。西藏林芝 地区的墨脱县是全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因而成了中国“最初及最后的秘境”。“佛之净土白马岗,隐秘圣地最殊胜”是著名藏经《甘珠尔》对墨脱的称赞。门巴族作为原住民之一,浑身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

研究人员通过对11个门巴族村落的染料植物及传统植物染进行民族植物学野外调研(图9),并定量评价当地染料植物的传统知识,在12科15种染料植物中锁定作为门巴族服饰中重要色彩来源植物—多花茜草(图10),并对其进行实验内染色评价。研究发现,在使用金属和天然媒染剂下,在门巴族传统提取工艺中,水提取茜草染料后的残渣回收再利用醇提染色,并与传统水提茜草进行织物染色性能对比,以色强值和色牢度为指标(图11)。经创新性的研究发现,使用天然媒染剂,可提高回收茜草废渣的染色性能。改良后的染色工艺和残留物的再利用,不仅提高了传统茜草的染色性能,而且也提高了茜草的染色利用效率,为植物染料的后续工业化利用提供了案例示范与前期应用基础研究。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9)

图9 多花茜草(Rubia wallichiana Decne.)及其染料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10)

图10 门巴族传统植物染色的民族植物学调研

草本植物古法精制(探寻古法植物染)(11)

图11 茜草染色工艺优化

民族传统植物染遵循自然本源、就地取材,五彩缤纷的染布里蕴含的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款款情愫,古法染技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根植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定位于现代生活的创新,赋予了传统工艺时代活力,延续并升华了民族传统文化,令人领悟到大自然返璞归真般的美感!

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 Indigenous knowledge of dye-yielding plants among Bai communities in Dali, Northwest Yunnan, China ,Reusing wasteroot of Rubia wallichiana dyeing from Monpa of Tibet in China,A natural yellow colorant from Buddleja officinalis for dyeing hemp fabric 发表于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Scientific Reports, 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期刊上。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