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up主衣戈猜想发布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以精良的制作,贴近老一辈农村人真实生活的内容迅速在b站走红,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

许多b友在观看后纷纷表示“二舅”在苦难中积极生活的态度、平凡又高贵的人格给了自己深深的触动和激励。他富足的精神和强大的内心,他的乐于助人和“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使他成为了一个区别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人,这值得我们敬佩。

但是,随着视频的爆火,除了广泛的好评,批判和质疑也蜂拥而来,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状。

另一部分人认为:二舅善良、勤劳、勇敢、聪明,但却唯独少了愤怒和抗争。

在我看来,争议虽然如此激烈,但许多人其实并不明白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人所表达的内核,自然也无法争论出结果。

二舅惹争议(二舅走红的背后)(1)

“我们不是歌颂苦难,而是歌颂苦难之下努力活着的人”

我之所以选用这句具有代表性的评论作标题,正是为了直接地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一部视频,在支持的人眼中是歌颂平凡人的高尚,而在反对者眼中却是歌颂苦难?

从我一开始看到“歌颂苦难”时,也觉得这种描述有一定偏差。因为作者本人和观众们本意确确实实与“歌颂苦难”无关,也确实没有在歌颂苦难带来了怎样的意义。就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们确实在歌颂苦难之下普通人高尚的品格。这种情况下,把包括视频思想、观众品评以及它们的影响一同概括为“歌颂苦难”,显然不够准确和全面。

因此比起“歌颂苦难”这种说法,我更想表达的是:被歌颂者是正面的、积极的、值得敬佩的,就一定能代表这种歌颂可以在普遍范围内被当作重点宣传吗?

我认为这两者很多时候是不形成关联的。

“二舅”精神,虽然让人看到了“打好一张烂牌”的认真,但也让许多人对更重要的“维护牌桌规则公平,夺回一张好牌”视而不见。

我见到的一种评价就很直接地揭露了这个问题,一些人在反驳“歌颂苦难”时强调:看视频的观众没有歌颂苦难的,都是在讲自己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激励和收获。

但这正是需要被反思的:为什么我们跟随作者的视角看过一位老人苦难的一生,但热评却很少有人提到苦难,抨击这种不公,而大部分在谈敬佩和收获?

这也是主要引起争议的原因,即很多观众在观看视频后,将落脚点放在了“致敬”“克服困难,认真生活”上,而不是反对苦难。作者在陈述完二舅的一生后,也缺乏对这一层面意识形态的着重落墨。

最终,即使作者原本并没有计划它的爆火,没有刻意让这种伟大成为舆论中心,观众们也没有直接歌颂苦难,但却导致苦难者的坚韧代替苦难本身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重点这样的重点真的是正确的、合适的吗?

或许对于饱受苦难的人,他们中更多人需要的不是被瞻仰,而是被解救,是有机会不再遭受这种苦难。当对他们高尚的赞扬成为主流,抗争的声音就难免被这声势浩大的赞颂声淹没。所以,这样的称赞才更不能被越过苦难宣传,而应该排在苦难之后。因为肃然起敬可以成为我们的情绪之一,但绝不能成为情绪的主流。我们应该愤怒,这不是种怨天尤人,更不是无能狂怒,而是用勇气直面残酷,并用坚毅的姿态与之斗争。

二舅虽然在这样的生活中“从不向后看”,但我们不能因为他把烂牌打得精彩,也“从不向后看”。

他们或许是真的伟大,但他们的伟大不应该反使他们真实的生活被忽视,使其中最需要深究、最需要针锋相对的地方被遗忘。

二舅惹争议(二舅走红的背后)(2)

尘世中的无数个“二舅”

看到这个议题的时候我就在想,“二舅”或许是真的精神世界富足,确确实实在坚守个人品格努力生活。但除了“二舅”,还有许许多多在苦难中挣扎的更多的人,他们拥有的甚至不是真正的积极乐观。

苦难的生活并不是个例,在今天的电子厂,依旧有许多被生活榨干的人,过着日复一日高强度重复劳作的日子,其中也有许多农村出身家中父母离异或因病致贫的人,他们虽然没有机会读完书,经济拮据,但不乏积极乐观,相信今天的努力可以让家人更好过一点儿。

这些人在今天叫流水线工人,在一百年以前叫阿贵,叫骆驼祥子。

但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往往是残酷的,而不是像许多励志故事一样,尽管生活困难,依然保持热血不凉。这样的乐观背后,是对生活的不敢奢求,这是残忍的,是不励志的,不酷的;这不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励志的故事,而恰恰一种悲剧,属于群体和时代共同的悲剧。

《二舅》作者曾说:“他最触动我的一点就是平静,他面对所有的事情都非常平静,我不知道我到死之前能不能修炼到这个境界”。

但其实对许多类似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主观上选择了以这种姿态面对生活。反之,他们从来都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是选择“不乐观”“不平静”的权利,因为乐观积极、平静接受的反面,就是残酷的生活真相。他们的平静是被巨大的苦难逼出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平静,又该如何去承受令人不满的真实人生。

二舅惹争议(二舅走红的背后)(3)

“通过对比别人的不幸来治愈自己的生活”

是的,我在浏览不同观点的视频和评论时,也曾注意到类似这样的猜测。或许真如这些人所说,是有一部分人会因为别人的悲惨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庆幸,但我认为这支视频能够被人们认同,并不是因为支持它的观看者都怀着龌龊的心态审视“二舅”的生活。

作者在视频末尾也表示:“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用过去的艰苦与现在的幸福作对比,强调珍惜现在,努力奋进,这其实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思路,也是许多时候我们获得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本身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条顺理成章的逻辑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批判,很大程度上也并不是因为这条逻辑本身,而是因为这样的逻辑,放在了这里,放在了一支大篇幅陈述苦难者人生经历的视频中,并在末尾传输观点时抬高到了苦难本身之上。

对于我们而言,这种激励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确确实实有着一定程度的选择空间,能够依靠勤劳和智慧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对许多“二舅”们来说,他们的振作并不能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改善多少,更无法通过“振作”获得和我们同样的人生。这样的对比令人心酸,也成为了许多人不忍围观这种“激励”和“收获”的原因。

一群人在苦难中挣扎,远比他们挣扎的姿态更为沉重,更应该击中人心。人们在苦难中挣扎,不是为了让旁观者在一旁称赞他们挣扎得多么坚韧不拔,我甚至觉得这样看似华丽的称颂,固然说不上错,却在这场悲剧下显得有些吊诡。

从这一角度来说,与其说这值得敬佩,不如说这值得默哀。

在此时刻,我认为比起感到敬佩和被激励,我们更应该着重感受到的是对悲哀的共鸣,以及对苦难根源的警惕,这样才能唤醒大众牢记一个群体的遗憾,为他们发声。


但我还是要感谢衣戈猜想的记录,虽然这部作品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在个人看来存在一定的缺憾,但是也将过去农村老人的生活境况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了大众讨论和呼吁的空间。

作者:清河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