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让孩子们拥有一双有正常视力的眼睛,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难题”。不得不说,伴随着数码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和销量的增长的,还有家长们对于孩子视力下降的担忧。
眼下正值寒假期间,孩子们在家接触电视、电脑、手机的时间一下子增多了,这也让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这份担忧更甚了。近日,“近视发生年龄提前至3到7岁”登上微博热搜,医生表示,近视眼的发生年龄从6到10岁前移至3到7岁。
朱广权老师调侃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有块滤镜模糊一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仔细一看是土包儿旁边是一个水坑,这就是近视眼中的朦胧派印象派人生。”
事实也确实如此
对近视眼来说
没戴眼镜就是
十米外六亲不认
五十米外雌雄不分
一百米外人畜不分
数据堪忧!儿童青少年视力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6月5日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中国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而在疫情期间,不少学生观看电子屏幕时间增长,户外运动时间减少,对视力产生影响。教育部2020年8月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对9个省(区、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视力变化情况做了调研后,结果“很不乐观”。与2019年年底的数据相比,2020年6月份所做的调研显示,这半年,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了15.2%。
近视的诱因?
据介绍,近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大因素。一是遗传因素,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孩子高度近视的可能大大提升。一方是高度近视,孩子患上高度近视的几率提高6倍;如果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则孩子高度近视的几率会提升至36-60倍。
二是用眼习惯及用眼方式。特别是近距离用眼的强度和时长至关重要,长时间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书本上的密集文字、不正确的学习用眼姿势等都会对儿童视力损伤较大,近视更容易发生。
三是环境因素。研究证明,太阳光能促进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能够对视力起到保护作用,建议让小朋友多接触阳光,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暴露,当然如果能同时运动会更好。
线上学习后,眼睛放松有方法吗?
线上学习期间,增加活动性休息时间不仅可以放松睫状肌、减缓眼疲劳,还可以减缓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紧张情绪。建议经常去阳台、窗户等有自然光的地方,尽量在光线充足时进行书写、阅读,中间休息时尽可能多眺望远方。做到:
①连续视频学习时间超过20~30分钟,至少活动性休息5~10分钟;
②视频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稍用力闭眼、睁眼,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放松眼睛;
③线上学习之余伸展腰臂,可在室内走动、做体操、下蹲运动、仰卧起坐等;清洁双手后做眼保健操;立于窗前、阳台或门前,向远处眺望。
家长如何尽早发现孩子近视?
注意相关症状,定期视力检查。寒假期间家长应注意关注孩子视力,如发现孩子有自感眼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眼痛等症状时,应停止观看视频行为;如症状不能缓解,必要时去医院就诊。对于低幼孩子,家长宜有意识地不定期观察或主动询问有无以上症状。当发现孩子出现歪头视物、频繁眯眼、挤眼等近视相关症状时,宜适时休息和运动,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发现近视了,家长和孩子怎么办?
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医嘱科学矫治。近视眼可以矫正,但难以治愈。如果发现近视了,一定要调整心态,不迷信,到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必要时进行散瞳验光。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最优的治疗方案。目前可用于近视防控的手段有配戴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在控制近视进展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是人人适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和使用,定期复查。同时,近视儿童青少年应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