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1)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2)

大余旁牌舞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旁牌舞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创造的练兵和实践中的战斗队形和战术动作(见戚继光《练兵实纪》),后传入民间经演绎编排成为武术健身和表演的一种军事舞蹈。旁牌舞主要模拟敌我双方步骑两军对垒破阵作战情形。舞蹈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是实战兵器。兵器分防御性兵器和进攻性兵器。防御性兵器由旁牌(圆形、燕尾形盾牌)组成;进攻性兵器由刀、棍、枪、斧、钩镰、双锏、花耙等组成。旁牌舞表演形式分为阵式表演和击刺表演两大部分。首先进行阵式表演,阵式表演分四个阵式;击刺表演分三种套路组合进行长短兵器攻防对打。整个表演过程充分展示了古代对敌作战的激烈场景。

  旁牌舞是由县人康明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在南京拜师习武时学得并带回传授,在本县吉村镇康姓宗旗中世代相传,历时已有四百多年。

  旁牌舞是一种罕见的集武术健身和表演于一体的民间军事舞蹈。通过表演,形象和艺术地再现了戚继光的军事战术谋略和戚家军英勇善战、灵活克敌的战斗精神,具有较强的体育健身、表演观赏价值及军事史料价值。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3)

吴波(工作照)

大余古称南安,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梅关开凿驿道以来,大余一度成为中原通广州往日本、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陆路地标,苏东坡赞誉其为“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4)

大余旁牌阵(舞)之“祭祖仪式--祭品”

大余不仅是理学发源地和汤显祖之牡丹亭故乡,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被称为古代武舞文化活化石的传统体育——旁牌阵。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5)

大余旁牌阵(舞)结束阵式造型

据史料记载,该阵法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与北方鞑靼部落作战中,创造形成的一系列战斗队形及战术动作。在其后传入民间,经演绎编排成为一种集武术健身和表演于一体的军事武舞表演,即旁牌舞。后经大余吉村康氏族人康明生拜南京钟仪凤为师,习岳家拳、棍、刀耙等长短兵器刺击及军事布阵的旁牌舞,学成并带回江西大余吉村在康氏宗族中传授。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6)

传承人传授大余旁牌阵(舞)

旁牌阵表演分别在每年大年初一和八月十五。旁牌阵表演时对阵双方的己方为左手持园形旁牌的步兵,敌方为左手持燕尾形旁牌的骑兵,右手持长短兵器相互对打攻防。整个表演分为阵式表演和击刺表演。阵式表演有“园窝”“长窝”“四方”“一字”四个阵式,各阵布局各异,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园窝”阵式是步兵埋伏偷袭、设置障碍阻击敌骑的一种阵式;“长窝”阵式是阻挡敌骑长驱直入,利于步兵进攻的阻击阵式;“四方”阵式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包围阵式;“一字”阵式是步兵列成单列队形或横向队形,以压倒之势进行横向冲锋的一种阵式。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7)

大余旁牌阵(舞)”之四“一字阵

阵式表演后便是分三种组合形式进行的击刺表演。三种形式对打套路基本相同,即“打上”“打下”“左下打”“右下打”“后左下打”“后右下打”。表演者进出场形式为持短兵器者做“抢背”动作进出场,意为袭击马腹、马足;持长兵器者小跑步进出场,意为冲刺马头击刺敌骑兵。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8)

大余旁牌阵(舞)春节演出

旁牌阵的伴奏音乐为打击乐,曲牌称“过三板”。主要根据动作的需要在力度上分轻重缓急节奏变化,形象地烘托出紧张激烈的战场气氛。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9)

大余旁牌阵(舞)之二“长窝阵”

作为赣南客家传统体育军事舞蹈活动,每次演练和表演即传承了赣南独特的客家传统习俗,同时也为年轻人近距离上了一堂赣南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为确保这一古代武舞文化和客家传统文化象征的大余旁牌舞的传统体育更好地传承发展,对研究和探讨戚继光的军事思想谋略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2006年大余县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挖掘整理,确定了重点传承人,采取传、帮、带形式,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的传承人。组织康姓族人复排,并对其进行适当和必要的艺术提炼,增强其艺术性和观赏性,以适应大众的观赏需求,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10)

大余旁牌阵(舞)之三“四方阵”

总之,大余旁牌舞作为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勘称江西赣南客家传统武舞文化的活化石。

2013年8月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余,拥有灿烂的历史及浓厚的红色文化,也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旁牌舞”就是其中一个。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12)

旁牌舞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创造的练兵和实践中的战斗队形和战术动作(见戚继光《练兵实纪》),后传入民间经演绎编排成为武术健身和表演的一种军事舞蹈。旁牌舞主要模拟敌我双方步骑两军对垒破阵作战情形。舞蹈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是实战兵器。兵器分防御性兵器和进攻性兵器。防御性兵器由旁牌(圆形、燕尾形盾牌)组成;进攻性兵器由刀、棍、枪、斧、钩镰、双锏、花耙等组成。旁牌舞表演形式分为阵式表演和击刺表演两大部分。首先进行阵式表演,阵式表演分四个阵式;击刺表演分三种套路组合进行长短兵器攻防对打。整个表演过程充分展示了古代对敌作战的激烈场景。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13)

旁牌舞是由县人康明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在南京拜师习武时学得并带回传授,在本县吉村镇康姓宗旗中世代相传,历时已有四百多年。旁牌舞是一种罕见的集武术健身和表演于一体的民间军事舞蹈。通过表演,形象和艺术地再现了戚继光的军事战术谋略和戚家军英勇善战、灵活克敌的战斗精神,具有较强的体育健身、表演观赏价值及军事史料价值。

江西省赣州市非遗项目(赣州市省级非遗项目)(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