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存钢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和句子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对对错错的成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对错错的成语
秦存钢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和句子。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有些成语是因为语音接近,以讹传讹而来的,它与本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下面略举三例:
一、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这句话原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气量小的人就不是君子,小肚鸡肠的人就不是大丈夫。劝人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与“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一个意思。气量小的人就不是君子,心肠不毒辣的人就不是大丈夫:与原意相差太远。其实,“无毒不丈夫”是俗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简略形式。毒,狠毒;丈夫,即大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来是不同的两句俗语,但“度”与“毒”读音相近,有人各取半句,就读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二、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套狼要漫山遍野地跑,自然要浪费鞋子。过去的鞋子是手工纳的布鞋底,跑不几趟鞋底就磨破了。有的方言把“鞋子”读如北京话的“孩子”,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用孩子当诱饵套狼,谁舍得呢?
三、为朋友两肋插刀
“为朋友两肋插刀”,只听说过这个词,但从没有见到有这样做的。“两肋插刀”人还能活吗?关键是在两肋处插刀能解决什么问题?
其实“两肋插刀”这个成语的由来,与隋末唐初的一个英雄人物秦叔宝有关系,故事的名字为“秦叔宝为朋友在两肋庄走岔道”。来源于《隋唐演义》和《说唐》这两部小说。
隋朝末年之时,山东好汉秦叔宝在县衙当差。有一次,县太爷接上官指令缉拿境内“响马”,派秦叔宝抓捕。这些响马当中就有秦叔宝的朋友。为搭救朋友,秦叔宝先派人暗中通知被通缉的朋友躲避,接着又故意带领众捕快从“两肋庄”走岔道,绕弯子,以拖延时间。秦叔宝因没有抓到“响马”而遭牵连,险些丧命。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并选择了投入瓦岗,共举义旗。隋朝灭亡之后,秦叔宝成为大唐开国功臣,名扬天下。后代说书的人为了歌颂秦叔宝,就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的故事向世人宣讲。“两肋岔道”的“岔道”“插刀”音近,这句话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后来用“两肋插刀”这个成语形容为朋友敢于冒险,甚至牺牲性命。多用在重情义、讲义气的人的身上。
【说明】我这里的“成语”其含义与《现代汉语》教材上不同,这里的“成语”指的是现成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