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了文化,但文化又反过来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行动,自杀行为也不例外,引起自杀的原因有隐藏在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因素,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日本为什么自杀率那么高?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日本为什么自杀率那么高(日本高频自杀现象背后的)

日本为什么自杀率那么高

人类创造了文化,但文化又反过来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行动,自杀行为也不例外,引起自杀的原因有隐藏在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因素。

这一点从中西方对比就很容易看出来:西方人做了坏事要到教堂去忏悔,以求心灵解脱,是“罪感文化”,而日本人做什么事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羞耻之别,“耻”意识约束着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行为,造就独特的 “耻感文化”。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谈及自杀原因为非家庭矛盾、生活压力或者情绪压抑,但是这些原因放在其他国家身上通常会导致高频社会犯罪率。

为何日本人碰到压力后大多选择自杀,抛开这些表面诱因来看,高频的自杀现象则与日本特殊的“耻感文化”密切相关。

“耻”文化的由来及演变

日本的这种“知耻”行为源于中国儒家文化,为了学习中国的儒学思想,日本先后派遣大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国。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把“耻”看成立身之本,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比如在《论语·子路篇》中就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是——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

这种儒学思想传入日本后,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镰仓时代还是武士追求“名”的时代,到了江户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洗礼,重视羞耻的观念逐渐占据了社会意识主导地位,规避羞耻的现象应运而生。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日本,“知耻”主要表现在各个等级需要讲求伦理之道,各个等级之间的人要各司其职,恪守本分,不能逾越,如果逾越就是一种耻辱,这种耻辱不仅是对被冒犯者的耻辱,也是对冒犯者的耻辱。

一直到现在,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依旧作为日本人的处世哲学,其中的 “知耻”思想更是融入他们的灵魂深处,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而这种特殊的“耻感文化”催生出了日本高频的自杀现象。

01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人选择自杀规避“耻”

在日本,佛教的很多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特别是禅宗的无常观念对日本人的影响很大。

“禅”本来是初唐时期在中国兴起的一个佛教宗派,是顺应当时中国实情和文化的一种思想,其真谛在于试图除却讽刺的见解,直接触及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

随着佛教传入日本,禅宗思想也影响着日本人,“禅”的无常生死观在日本人的思想体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的思想使日本人产生“耻”的意识,从而选择自杀的方式规避“耻辱”。

著名的“四十七士”(又称《忠臣藏》)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的是地方大名浅野在负责指导仪式的幕府大名吉良的恶意安排下,在主持国事仪式时穿上了完全相反的服装而当场出丑,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当场刺伤吉良后剖腹自杀了,随后他的四十七名武士忍受屈辱,历尽千辛万苦替主君报仇,杀死吉良后全部自杀。

02

“耻”文化方面的极端表现——“切腹”自杀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它起源于平安时代,是随着武士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

武士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还深入到日本人的灵魂。

武士道倡导“轻生死重然诺”,日本人甚至认为“武士道即是死”。

在被奉为武士手册的《叶隐》一书中就有“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的观点,认为因别人发现了自己的失败而死,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

于是就引申出了武士们的思想观念:无畏的勇气,无条件的服从和对死亡的轻视。

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战俘自杀率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战斗中失败或处于绝境时,战士们选择的不是投降而是剖腹自杀。

他们觉得没有能为天皇取胜是一个军人的耻辱,要用死来报答。

这种在战场上被俘后为了避免遭受屈辱而剖腹自尽的“切腹”自杀就是武士道精神在“耻”文化方面的一种极端表现。这种武士道精神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并一直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

03

“耻”文化熏陶下的集体主义弊端——集体自杀

日本是一个集体意识极强的国家,日本人从小就接受集体主义教育。他们的集体性从小就开始萌芽,经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和熏陶,逐渐趋于成熟。

日本人的集体意识主要表现在重视集体,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对集体决议的绝对服从以致为集体献身,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

这种思想意识加强了集体内部的团结,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但是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日本的个体谨小慎微,没有独立性,很多时候都是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决定,包括集体自杀。

受集体意识的影响,日本人在价值观念上,把自己的命运与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集体尽心尽力,忠心耿耿。

在工作中,他们拼命工作,为的是能得到公司或别人的较高评价,认为只要自己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好的评价就是死也值得,反之则宁愿“保节自杀”或“以死谢罪”。

近代发生的经理自杀风潮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以牺牲个人生命来承担集体的失误,也是维护集体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当代通过互联网产生的集体自杀也是对于集体依赖性的表现之一。

日本“耻”文化与自杀的关联

从以上自杀现象可以看出,无论是武士的“切腹”自杀还是集体自杀都是因“耻”而起,是受“耻”文化的影响。

当感到“羞耻”、“耻辱”而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时就会选择自杀。

在每次大的自然灾害后出现的自杀高峰,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克服困难,又担心给别人添麻烦了觉得不好意思就会选择自杀。

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武士的剖腹自杀以及集体自杀事件都是在日本“耻”文化熏陶下表现出来的自杀现象。

武士的“剖腹”自杀是“耻”文化的极端表现,是一种雪耻行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全他们的尊严。

而集体自杀被认为是集团主义的一种弊端的表现,在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之下,个体就要服从集团的决策。

当自己的意见与集体意见不一致时,会被看作异类或者是一种不幸,在极端场合下可能会被驱逐出集团之外,这时会感到极大的耻辱而选择自杀。

总之,强烈的“耻”意识自古开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主导着他们的思想,有时甚至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畸形,从而选择自杀来处理问题。因此,可以说日本人的自杀是对自己名誉、主君名誉和集团名誉的一种雪耻,是受“耻”文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极端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