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接近3000年前,在古代印度的一颗菩提树下,一位青年正在盘膝打坐。他的身上的衣服已经非常破败,他的头发已经像鸟窝一样乱糟糟,甚至真的有小鸟在他头发上筑巢。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1)

但是青年对此浑然不觉,他在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在想象的大海中扬帆远航。一个日光熹微的清晨,看着紫霞逐渐占据东方的每一寸天空,青年如有所感,他开始将这些天自己思考的内容凝聚成体系,并开始用一种玄之又玄的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

当时的他可能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时间里,自己的思想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宗教。

这就是佛教,而青年,就是佛教的创始人,曾经的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现在人们更愿意称呼他为释迦牟尼。

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与悟道,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许多传说。这些传说有很多都是基于真实历史而改编的,半真半假。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释迦牟尼悟道成功之后,他的佛教便从南亚次大陆开始,逐渐向全世界范围进行扩张。尤其是在东亚,很多国家都受到了佛教的巨大影响。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2)

中国对佛教这种带着强烈思辨性的宗教具有天然的好感,中国人思想中固有的折中、辩证思维也和佛教的主张非常契合。

在多年间的不断发展中,佛教不断丰富、完善着自己的教义,并和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以及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学说,儒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体系,人们称之为大乘佛教。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大乘佛教和道教、儒家思想一起在中国遍地开花,成为了中国人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3)

同时,各种寺庙也在中国各地不断被兴建。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了。少林寺是在公元495年,由北魏皇帝为印度高僧所修建,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近现代,经过各种武侠小说的不断宣传,少林寺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不止是一座佛寺,更是代表传统武术最高水平的嫡传正宗。“少林武僧”俨然已经成为“江湖人”心目中最好的名片。

但正所谓树大招风,有着这样显赫的名声,自然也不缺人来攀附。今天的主角就很是这样一位选择了攀附的“高僧”,他从少林寺离开后,不仅没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善人,反而开始为害乡里,最后被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而被警方逮捕。

他叫释永旭,是曾经的“得道高僧”。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4)

意气素霓生,求法取真经

释永旭,俗名王云生。虽然这个名字取自李白的传世诗篇《渡荆门送别》,但少时的王云生却并不喜欢它。不知道是因为读了太多武侠小说,还是像僧人们说的一样“有佛缘”,王云生并不渴望同龄人一样的平静生活——他想要更平静的,他想要出家。

于是,在读完了义务教育之后,只有十几岁的王云生做出了让家里人十分不理解的决定,他要去嵩山少林寺,去这个自己心目中的佛教圣地朝拜,然后接受剃度,出家当一名真正的僧人。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5)

于是,在没有路费的情况下,王云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少林寺的路。

王云生的老家在河南省邓州市,距离少林寺直线距离就有200多公里。因为没有路费,所以王云生也没办法坐车,只能一边乞讨一边步行,像极了最早的佛教徒托钵传道。

最终,坚强的毅力支撑着王云生走到了少林寺,并且成功地见到了当时的方丈。

惊讶于这位少年的果敢与坚毅,方丈决定收下他作为弟子,并且给他取了法名,为他举行了剃度仪式。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6)

从此,王云生彻底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取而代之的,是少林寺的青年僧人释永旭。

“魔作沙门,坏乱吾道”

传闻中,释迦牟尼在涅槃前,曾经进行过一次预言。在他的预言中,未来的某一天,会有魔鬼化身成佛家弟子,对佛法进行破坏。这些预言的内容被记录在《法灭尽经》中,这是佛教非常有名的预言经典。

我们很难说,现在是不是已经到了释迦牟尼预言中的“末法时代”,但释永旭和他的师兄弟们,确实给少林寺和佛教徒增添了许多恶名。

被老方丈收为弟子的释永旭,过上了青灯古佛伴香眠的清苦生活。每天只能与佛经、木鱼为伴的他很快就对这种生活产生了厌倦。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7)

释永旭当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魔鬼,他是活生生的人。但只要是人,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历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青春期。青春的荷尔蒙填满了他的内心,听师傅讲再多遍的经,听师兄撞再多声的钟,他躁动的情绪也很难得到安抚。

于是,释永旭开始恳求师兄教给他武功。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他相信在挥洒了汗水之后,自己就能够得到内心上的安宁。

但是事与愿违,正像韩非子在《五蠹》中所讲的,侠以武犯禁。学会了武功的释永旭不仅没有得到安宁,反而对红尘俗世更为依恋。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8)

僧人们之所以要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不被世俗的尘埃所污染,在枯寂中照见本心。面对着越来越庞大而难以割舍的各种欲望,释永旭选择了妥协。

在正式出家仅仅几年后,释永旭选择回到红尘之中,他还俗了。

按理说,还俗了的人应当不再使用法号作为自己的名字,不过因为还在少林寺讨生活,释永旭并没有放弃这个历尽千辛万苦才得来的称呼。

释永旭还是那个释永旭,区别就在于此时的他已经是俗家弟子、“在家居士”,很难享受到僧人才有的各种优厚待遇。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9)

但这也给释永旭提供了各种便利,让他能够利用少林寺的资源,满足自己各种世俗的欲望。

不修戒定慧,难灭贪嗔痴

中国佛教分成了很多派别,他们的修行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修行方法也不一而足。但是无论是哪一个派别,哪一种修行方法,都不会主张修行者接触过多的俗世生活。

但是既然已经从出家人重新变成在家人,释永旭便将那些清规戒律彻底抛在了脑后。

1988年,释永旭承包了少林寺的法物流通处。法物流通处,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整个少林寺及周边地区的佛教信仰相关的生意,属于少林寺的后勤部门之一。显然,这在任何地方都属于肥差,释永旭也没能免俗。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10)

多年以来,他在法物流通处的位置上攫取了大量的利益,这些利益并没有给少林寺带来实质上的提升,而是大部分都流入了释永旭的口袋。

除了在少林寺财源滚滚之外,有了启动资金的释永旭在少林寺外也没有放松对金钱的追求。他在90年代,就在登封创立了“嵩山少林寺禅武学校”,开始教授孩子们所谓武功。

虽然这学校其实并没有得到少林寺的认可,但货真价实的“前少林寺高僧”释永旭的站台还是让这所学校声名鹊起。为此,释永旭还给自己安排上了一个响亮、却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名号——少林寺武僧总教头。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11)

就这样,释永旭做着越来越少的功课,赚着越来越多的金钱。当年许下的宏愿似乎早已被遗忘,曾经的佛弟子也渐渐变得五毒俱全。

2003年,自觉已经赚取了足够利益的释永旭来到了河南偃师,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五欲加身,五毒沉沦

虽然释永旭从很早开始就已经失去了对佛法的兴趣,但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少林寺中浸淫了十余年,释永旭的积累已经足以让他蒙骗过世人的眼睛,摇身一变,成为了偃师市佛教协会的会长。他还在当地的山上修筑寺庙,自己担任住持,一幅诚心礼佛的模样。

但是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他的掩饰罢了,回乡的释永旭在当地纠集了一批无业游民,用各种暴力手段作威作福。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12)

他强行承包荒山,并禁止村民们在山上的水库养鱼。村民稍有反抗,便会被拳脚加身;

他唯我独尊,经常带着小弟们流窜在登封、宜阳一带,用各种手段强占矿山进行敛财。

他甚至还带着人对村委会的正常活动进行粗暴干涉。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在师长、好友的心目中,释永旭是一个颇为和善的人,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有些小聪明,最终难以修成正果。

但在村民们的心目中,释永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社会”,他欺行霸市、欺男霸女,他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即便穿上唐三藏的锦襕袈裟,也掩盖不住那从灵魂中散发出的恶臭。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13)

难以忍受压迫的村民们开始向公安机关举释永旭的所作所为,而公安机关最终也没有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

2019年,公安部门将释永旭及其团伙共计16人抓获归案。目前,案件还在审理过程当中,但是当地百姓们,想必已经重新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我们经常觉得,真正的佛教徒并不会将世间的一切看得太重,他们的理想在遥远的彼岸。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真正的修行者不仅不会对财物动心,反而会以方便为本,以慈悲为怀,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真正武僧为少林正名(曾是少林武僧)(14)

在佛教徒们看来,以释永旭为代表的人,披着佛教的外衣,却做着“黑社会”的行径,俨然就是释迦牟尼口中的“魔”,他们也希望着这些人能够更多被法律所制裁。

我们并不信佛,但和真正的大师们一样,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释永旭这样的伪“大师”的真面目被揭穿,希望社会环境能够不断得到净化,让每个人都能看见晴朗的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