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品文史

近百年间,上海滩似乎成为了人们追求理想和财富的必去之处,只是能够在此处留下姓名的人却少之又少,现如今能够让人记住的名字大概也就只有杜月笙、黄金荣等人,特别是杜月笙,可谓家喻户晓。

然而人世沧桑,杜月笙作为一代大佬,他的是非功过已成过眼云烟,留下来的只有历史和研究。

杜月笙后代子孙(杜月笙幼子杜维善)(1)

但他的后代仍在,杜月笙的传奇也被他们继承和流传,比如小儿子杜维善,他虽定居海外,但回国之后,马上捐出珍藏的380枚古钱币,总价值约18亿元,为此上海市授予他“白玉兰荣誉奖”

这个奖项非常特殊,是表彰以及感谢一些为上海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作出积极贡献的外籍人士。

此奖开设至今,一共有185位外籍人士获得,而杜维善就是其中一位。

此后他又捐赠了6次古币,总数量达到了2100余枚,填补了国内古币领域的空白。

杜维善为何能有如此竟然的古币收藏量?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杜月笙后代子孙(杜月笙幼子杜维善)(2)

图:杜维善照片

功成名就

杜维善出生于1933年,是杜月笙的小儿子,在那个动荡年代,他见证了一个个大佬的落幕和消逝,这其中就包括自己的父亲杜月笙。

父亲去世后,他跟随母亲来到台湾生活,从一个豪门阔少变成了普通人。

其实当时父亲的余威尚在,只要自己连同其它兄弟振臂一呼,闯出一个新的杜氏集团应该不算难事,即便达不到父亲曾经的荣耀,但称霸一方也不在话下。

但他没忘记父亲“不入黑道”的遗训,因此他也是摒弃父业,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全新人生,而此时的杜维善只有18岁。

杜月笙后代子孙(杜月笙幼子杜维善)(3)

图:杜维善29照片

杜家的子孙确实不同凡响,只要给些许机会,马上就可以囊里盛锥。

18岁的杜维善刻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澳大利亚一所名牌大学学习地质学,毕业后为成炙手可热的石油地质师,也正是为此,他积攒了雄厚的资金实力。

此后他辞去工作,依靠父亲的人情关系前往澳洲做起了银矿和油田开采业务,财富也是迅速膨胀,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富豪,这也为他的收藏爱好提供了资金保障。

杜月笙后代子孙(杜月笙幼子杜维善)(4)

他的古钱币收藏

在杜维善的众多收藏中,他尤其喜爱古钱币,为此他不惜走遍全球,收集世界各国的珍贵古钱币,最后他收集到了2200余枚,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一套极其珍贵的古西域钱币。

在收集钱币的同时,杜维善还致力于古钱币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的心得出版了《贵霜帝国之钱币》、《五铢图考》等颇具影响的古钱币著作。

对于自己的著作,杜维善非常的谨慎,在《五铢图考》刚出版的几天里,杜维善有些感冒,于是他就在家翻阅自己出版的新书。

杜月笙后代子孙(杜月笙幼子杜维善)(5)

可他突然发现,书中出现钱币拓本的排版错误,因此书中出现混淆乃至错误,他非常生气和懊恼,于是马上寻找补救方案。

此后杜维善先是翻阅排查,然后收集错误信息,并总结出错误规律重新归纳整理。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太阳从西边落幕又从东边登场,为了弥补一起钱币拓本的错误疏漏,杜维善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体的病痛。

杜月笙后代子孙(杜月笙幼子杜维善)(6)

再回故土

改革开放后,中国焕然一新,而杜维善深知自己身体流淌的是炎黄之血,于是他决定离开台湾举家反乡,然而当他再次踏上中国上海这片土地的时候,儿时所有的记忆像放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为此他也是感慨的说到“物是人非啊”。

回国后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杜维善四处游览欣赏,当然了,上海的众多博物馆是他的游览的重点。

当他把所有博物馆都游览之后,他发现博物馆中的藏品大多是文玩字画,古钱币这一块非常难见。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捐献自己珍藏已久的古钱币。

杜月笙后代子孙(杜月笙幼子杜维善)(7)

图:极其珍贵的“括萨珊金币”

无偿捐献

他为了表示捐献的诚意,拿出了那套最为珍贵的古西域钱币,这套钱币共计380枚,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括萨珊金币”,按照当时的价值计算,这套钱币达到了18亿元。

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数字可谓天文数字,但杜维善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在他看来,父亲生前没有为祖国做出过太大的贡献,现在自己有这个能力,回馈祖国,回馈社会,是杜氏子孙应有的觉悟。

在此后的时间里,他带着这个理念,又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6次古钱币,钱币总数达到了2100余枚。

这种爱国之心让人热泪盈眶,这种赤子之心让人肃然起敬。

参考资料:《民国通史》、《五铢图考》、《杜月笙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