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西施》这出戏,本来也没什么玄妙的,它是梅兰芳大师编演的新编历史剧,现在已经成为京剧的传统戏经典。

西施京剧介绍(看那一年大合作京剧西施有感)(1)

梅兰芳大师演出《西施》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也没见什么人来排它。所以,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好像这些年戏曲不景气,各方各面业内的人也都在喊京剧振兴,实际行动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些经典的传统老戏,就不去挖掘整理呢?

我今天谈的这出戏,实际是几年前演的,为什么要谈这出戏呢?就是不管什么戏,多么的经典,如果不长期的露演;不去不断的打磨、修正、完善,很突兀的搞一次突击演出,那么效果绝对是不尽人意的。

这出戏由当时还健在,但是已经很长时间不怎么登台的梅葆玖先生牵头,用的是大合作的形式。这其中,由他的弟子门人和他,轮流扮演个场次的西施。这种形式,好像过去的义务戏,让人感觉非常有意思。

西施京剧介绍(看那一年大合作京剧西施有感)(2)

年逾古稀的梅葆玖先生

第一位西施是张馨月。看她扮演的西施出场,那范儿怎么看怎么不像西施而像红娘。

好家伙,那笑的像刚结婚典礼完毕,我就想不透怎么就高兴的那么厉害。我们听梅兰芳先生、言慧珠先生、杨畹农先生这段唱的情绪把握,以及这段唱的唱腔设计的基调和唱词,都可以听出来看出来,人物基调是平和带一点淡淡的哀伤,“难得有开怀事常锁双眉”嘛。“怕只怕损玉容青春易去,对清波时照影自整罗衣”,这是什么情绪呢,就是淡淡的惆怅,淡淡的哀伤,这个从大师的唱里都能听出来,唱没什么高腔也是由这个基本情绪设计决定的。

西施京剧介绍(看那一年大合作京剧西施有感)(3)

欢乐的“西施”

第二位西施我没记住名字,我有事情出去了一会没看到,听了一点,只是她唱的我一点印象也没有。

第三位应该是魏海敏。比起来她是这出戏的亮点。不管是唱还是表演,魏海敏都是现在演员中的佼佼者。但有一点,好像她的东西中就缺那么一点东西,说不出来的那一点东西,是什么呢,难以用语言说清楚,不可言表只可意会。

第四位是胡文阁。唉,怎么说呢,男旦,在这个历史时期,如果演起来还不如个女旦,那要这个“品种”有什么用?所以说,要是没有特殊好的男旦,以后就不要也罢。

胡可以说在嗓子的力度、唱腔的讲究上毫无优势可言,扮相也是一般,脸有一种下坠的感觉,太胖了?反正扮相不能说丑,但就是不让人讨喜。

西施京剧介绍(看那一年大合作京剧西施有感)(4)

梅派传人胡文阁

最后一位梅葆玖先生的西施。说实在的,要是一出戏要让这么大岁数的一位老人来撑门面,那是现在演员、京剧艺术的悲哀。

不管你社会上怎么说梅葆玖,很多观众是冲着他去的。中国戏说来道去是“角儿”的艺术,如果没有梅葆玖,我可能也不看这戏,我想许多人也有我的想法吧。但我隐隐的就有一种不安,看了演出后,我的担心被证实了。

梅葆玖先生的扮相那是西施吗?岁数太大了,扮相能好看吗?看着葆玖先生一路小跑的跟着朱强,我好想说,强啊,你年轻,圆场跑慢点,他都是80的人了,你就别那么撒开花儿的大步流星了。

西施京剧介绍(看那一年大合作京剧西施有感)(5)

梅葆玖演出《西施》

梅葆玖先生的嗓子已经完全没了过去的光彩,丝丝拉拉的,想耍腔的地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最后一句“博得个浣纱女万古留名”的高腔,梅先生嘴歪眼斜嗓子几乎呲花,脸上也真的毫无美感可言了。

最后再说说这出戏其他零碎,布景写实不写实,写意不写意,中不中、西不西,好多背景和剧情不搭。

伴奏音乐好像用了小提琴什么的,挺好的几段唱加了这种东西,就像茶水里头加啤酒一样难受。我这样说有人可能就不爱听了,不加能前进吗?能吸引年轻人吗?这个先不说,我就说我的一个故事。

西施京剧介绍(看那一年大合作京剧西施有感)(6)

不伦不类的新编戏

我女儿喜欢音乐,特别是西方的古典音乐,对京剧说不上喜欢但也不讨厌。有一次我听一位票友给我传来的董圆圆的《洛神》,她的这段唱就遵循了梅葆玖先生往里加西乐的宗旨,开头和几段大过门全改成了民乐和辅助的西乐伴奏,里面又加水声又加大气层的流动声,又加鸟叫的,可热闹了。

我听了,说实在的,真的无语了。我女儿听了几遍后对我说:“也不知道那些搞京剧的成天想干什么,这乱七八糟的加了一堆,闹的什么都不像了,说实在的还不如以前那样的东西好听,真可怕。西方的芭蕾舞,人家跳《天鹅湖》没有往里加二胡、加印度音乐、加打鼓吧,都是演员技艺的提高提高再提高,跳了几百年人家还那样,不改没观众吗?不是吧!京剧多会儿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这不是自己糟践自己吗。这也是不自爱啊,真的。”

仔细想想,孩子说的也没错啊,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还在胡来呢?这也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