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1)

《我是余欢水》的豆瓣评分塌了。

自从4月14日该片更新了超前点播的大结局,其豆瓣评分就呈现断崖式下跌,并且有继续下滑的趋势。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2)

截至4月18日下午2时许,总共13.4万余人给出的评分里,一星比例高达12.8%。

而在一周前,《我是余欢水》的评分为8.5分。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3)

该剧曾经的高分源自讽刺荒诞外壳下的现实意义,源自郭京飞等一众演员的精准表演。

它仿佛窥探了一部分中年人的生活,又预知了一部分年轻人若干年后的样子。

看着意气风发的少年被生活磨去所有锋芒和棱角,多少人会生出些感同身受来。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4)

如今,该剧的豆瓣评分从8.5分降至7.4分,仅仅出于大结局中的一句台词。

临近尾声时,编剧设计了一场蠢笨歹徒绑架众人的戏码。余欢水、梁安妮、魏广军、赵觉民、栾冰然以及徒步路上结识的一对外国情侣,统统被绑匪带到了一艘废弃的船上。在等待人体器官的“买主”上门前,歹徒让众人玩“杀人游戏”。

典型的话剧场景、典型的话剧演绎方式,有人认为这样过度戏剧化的铺陈过于夸张,比不上前六集完全提炼自生活场景那样真实;也有人觉得若将这段场景浓缩,效果反而更好。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5)

但这些理性的探讨,都被两个字给盖过了——女权。

梁安妮向绑匪求饶:“我是女的,我是弱势啊。”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6)

绑匪回答道:“你们天天哭着喊着女权,男女平等,行,我给你。”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7)

一句话激起千层浪,不少人认为台词涉及嘲讽女权。

于是,认定主创嘲讽女权的那些网友,纷纷拍马赶到,打出一星以示不满。

在这些评价看来,捍卫女权,需要行动,那么,给冒犯了女权的电视剧打一星,理所当然,必须重拳出击。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8)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小部分“伪女权”的断章取义。编剧的矛头其实指向了“只求特权不负责任”的“女权”,由此正好刺痛了那些“女权”的心,于是她们集中去打低分。而真正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权”,没时间在网上打嘴炮。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9)

事实上,如果真的心平气和地看这部剧便不难发现,编剧对剧中人几乎一视同仁——谁都有不可言说的小秘密,谁都可能在现实中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尴尬处境,谁都可能主动或被迫地虚与委蛇。

不仅梁安妮、甘虹是被讽刺的女性角色,那些出现在余欢水周围的同事、所谓朋友、电视台白主任等等男性,一样是接受观众批判的人物。甚至,本剧的核心人物余欢水,就是个不堪一提、生活憋屈、人格上被矮化的角色。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10)

然而,仅一句台词触到了“女权”两字,一众所谓“女权主义者”便拍案而起,情绪化地给出一星。

不得不说,相比剧作,现实似乎讽刺加倍。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11)

这场打分争议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主体是“豆瓣”。

作为一个开放式平台,在饭圈“控评”意识渗透到各个人群、各类社交媒体后,常在各种争议里被夹在“闭眼夸”和“跟风黑”之间的豆瓣,其失准的概率已越来越高。

原本能为许多文艺爱好者提供优劣参考的豆瓣评分,也逐渐成为了“真实声音”的稀缺地带、“理性评价”的沼泽之地。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12)

上一个被“控评”席卷的是《陈情令》。

2019年结束时,豆瓣网评分前三的国产剧一次是8.4分的《小欢喜》,并列8.3分的《长安十二时辰》与《陈情令》。人气最旺的毫无疑问是《陈情令》,该剧在豆瓣上吸引了66.6万名用户打分,比《长安十二时辰》的30万打分样本多出一倍以上,还远远甩开了《小欢喜》的14.7万个。按惯常经验,2019年口碑与人气双丰收的作品属谁,一目了然。

彼时,一部分评论人指出,当粉丝“控评”的阵地从微博扩展知乎、豆瓣、B站等平台,许多评分的参考意义值得商榷。实际上,许多粉丝仅仅出于个人对某个明星的好恶,“闭眼就是五星”“反手就给一星”的情绪化评分,都稀释了网络评论的公允性。

为什么我觉得陈情令不好看(从陈情令到我是余欢水)(13)

让人玩味的是,《陈情令》由开播时的4.7分,口碑高歌猛进涨到了8.3的高分,再到如今下滑到7.7分,背后都是“控评”的手,在翻云覆雨。

如果说“粉丝特供”的限定市场使得该剧评分一度一飞冲天,那么现在从云端滑落,则是出于粉丝争议引发的大规模“报复性一星”。

现在随手翻豆瓣的评论区,“只为XXX而来”“XXX真的好帅”等明显的个人感受经常取代了围绕剧情、制作、表演而生发的评论;而因一句台词就沦为某个群体情绪宣泄的出口,类似“余欢水”的遭遇,恐怕以后仍会发生。

在业界看来,由于影视作品常与资本相关联,豆瓣等普通网友颇为信任的打分网站、社交平台,不仅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粉丝入驻,还有许多与资本相关的发行营销团队等“下场”。大家都看中了这块关联着口碑转化率的大众分享阵地。

粉丝“控评”,营销方“控场”,某些群体“带节奏”,多方合围下,豆瓣的评论区已越见频繁地成为网友吵架的沼泽之地,豆瓣的评分也越见频繁地沦为情绪宣泄口。长此以往,夹在“闭眼夸”和“跟风黑”之间的豆瓣,还是当初文艺爱好者分享真情实感的那片乐土吗?

作者:王彦

编辑:徐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