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原本是一株绛珠仙草,因为神瑛侍者的灌溉,脱了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幻化成林黛玉。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有诗形容其美貌“颦儿才貌世应稀”。
其实,在上个世纪的香港,有个明星犹如林黛玉般的美好,她就是林黛。
她有着和林黛玉一字之差的名字,命运却也和林黛玉一样让人唏嘘。
著名电影导演李翰祥说:“林黛的自杀,是中国电影界继阮玲玉之自杀后的最大损失。”
香港知名人士姚克先生也说:“自阮玲玉之后,中国影星之死,没有一个能像她这样感动人心的。”
香港著名作家李碧华说,她有永恒的星光。
林黛是香港历史上名头最响的国语片女演员。她曾四度登上亚洲影展影后宝座,此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林黛,这个被数万人沉痛悼念的第二颗殒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01
林黛原名程月如,1934年12月26日出生,父亲是政界名人程思远,桂系军阀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秘书;据说,当年毛泽东见到程思远的第一句话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在父亲的权势庇护下,林黛幼时生活的很幸福快乐,俨然上流人士:读的是高官子弟的学校,往来的是各界名人。
父亲程思远在回忆录里写道:高踞其中,意态甚豪……从小就养成一种“目空一切”的气概。
然而幸福时光并没有持续很久,由于战乱,林黛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9年,时局变动,原本捭阖纵横于蒋介石、李宗仁之间的程思远,因为政治问题,无暇顾及林黛。于是,林黛只能跟随母亲迁入香港,彼时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生活上格外的窘迫拮据。这也是她生命中,第一次尝到物质上匮乏的感觉。
在林黛16岁的时候,命运女神再度垂青这个貌美如花、风姿绰约的小公主。
她为父亲的好友、著名摄影师宗维赓的“沙龙影室”拍了一辑照片,其中一张被放大摆在橱窗内,吸引了当时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负责人袁仰安,立刻找她试镜,成为该公司的演员。
袁仰安根据她的英文名Linda的译音,替其取艺名“林黛”。
从此,香港娱乐圈多了一颗熠熠闪耀的明星。
林黛的荧屏处女作为根据沈从文名著《边城》改编的《翠翠》。
在当选为《翠翠》主演时,她最初的感觉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深虑不能胜任”。
因为她从小生长在城市,对翠翠的性格、姿态、动作感到十分陌生。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被带去香港仔实地体验船家女的生活,观察她们的举动,研究她们的性情。
《翠翠》公映,盛况非凡,她以梳着两条长辫子、天真活泼的摇船姑娘形象一举成名。8个月的准备工作没有白费,从此,她的风头在无人能及。
她在1952的《翠翠》电影特刊中说:
“在我未满十四岁的少女生涯中,足迹已遍布中国大陆的任何角落,心坎里体验了无数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现实生活,生活在这伟大时代的艰苦环境里,单是我自己的生活圈就包含了不知多少的戏剧成分。”
或许正是因为她经过过时局的动荡,她内心的那份纯粹和玲珑剔透才更加珍贵。
02一年之后,林黛开始和电懋以及邵氏兄弟合作,拍了一系列卖座的电影,《红娃》、《江山美人》、《情场如战场》等等,屡破香港国语片票房纪录,成为炙手可热的红星。
1957年,林黛凭民初时装片《金莲花》首夺第四届在东京举行的亚洲影展女主角奖;1958年凭古装黄梅调歌唱片《貂蝉》再夺第五届在马尼拉举行的亚洲影展女主角奖。
林黛两夺亚洲影后后,片约不绝,林黛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演技,在1957年12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深造。
然而,这样的明星走到哪里都能带来聚光灯的闪烁。
在美国,林黛曾经接受《美国之音》记者的采访,日销60万份的《纽约时报》刊登关于亚洲影后林黛的特写:这个娇小玲珑的美丽女郎,被认为继燕窝汤之后的远东地区里最伟大的发现。
不光如此,据喜欢“东方迷”的影迷估计,一个林黛,抵得上二十五名苏丝·帕克,八名珍曼丝菲,及一大把玛丽莲·梦露。
1961年,她正式加盟邵氏。1961年凭歌舞片《千娇百媚》三夺在吉隆坡举行的第八届亚洲影展女主角奖;1962年又凭爱情悲剧《不了情》四夺第九届在汉城举行的亚洲影展女主角奖。
四膺影后的佳绩,影迷数以千万计,遍及全球。不仅为林黛个人艺术生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世界影坛上也是难以企及的高度。
五六十年代风靡香港的杂志是《国际电影》、《南国电影》、《號外》等,林黛是长年的封面女王。
除了拍戏,林黛还是时尚界的宠儿,在拍戏之余,会去研究剧中人的服装、妆容。亲自设计每一场戏的服装然后跟导演讨论。
有合作过的演员回忆,从没见过林黛不化妆的样子,她任何时候都是让人看来神态自诺、自信。
那个时代的女孩子,都梦想着像林黛一样粗眉大眼直鼻丰唇,于是都顶着林黛一样蓬松的包包头。
这样的妆容,现在看来,充满着旧日香港的气息,十分入画。
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造型和衣饰,便是以她为参照。她的气质高贵大方,被称为香港电影永远的女神。
不光如此,林黛的盛名还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1955年获邀参加了蒋公的寿宴,去到台湾机场时候,迎接她的是后来叱咤台湾综艺界的张小燕。
然而,盛名之下,林黛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漩涡之中。
03
林黛的父亲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
“林黛在影坛上地位愈高,其意识形态就愈感孤立,其心理发展就越与现实社会脱节。
她这些年来汲汲皇皇于财富的追求,汲汲皇皇于荣誉的保持,内心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大大地影响了她的家庭生活,即是说,她的脾气大了,不易侍候。”
其中,女星凌波的出现,让她感到危机四伏。
1962年,受李翰祥赏识,凌波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反串梁山伯。影片播出后,广受好评,以至于金马奖都不知该给她颁最佳男主角还是最佳女主角,只好给她颁“最佳演员特别奖”。
凌波的名声大噪,让林黛很是敏感,她感觉自己好像被抛弃了。因为她曾被人当众指为“你还神气什么?你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地走下坡路了”,这使得她放声大哭。
邵氏开拍《宝莲灯》,希望能让凌波反串沉香,林黛坚决抵制,最后林黛一人分饰两角,演三圣母和少年沉香。但林黛反串的沉香,出来的效果并不如意。
而在那时,她的婚姻也亮了红灯。
林黛的情感并非像她的事业那般的一帆风顺,18岁时与35岁的严俊出双入对,但这段感情因严俊与李丽华结婚而告终。随后与电懋“忧郁小生”雷震相恋,也是没有维持很久。
林黛的丈夫龙绳勋是国民党前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儿子,龙少对林黛展开热烈的追求。
尽管龙少花名在外,但是对林黛用情至深,林黛被打动之后,两人在香港九龙玫瑰堂举行婚礼。两年后,儿子龙宗瀚诞生。
事业受创时,她和丈夫经常口角,闹得很不愉快。再加上林黛名气大,难免会引来闲言闲语,听在龙五耳里,很不是滋味。同样地,龙五在外面的行为,也让林黛很不开心,夫妻和和吵吵,给娱乐圈增添不少话题。
1964年7月17日,林黛在香港家中服食过量安眠药兼吸入煤气自杀,年近三十,举世震惊。自杀原因成当时一个谜。
04丈夫龙绳勋在墓志铭上说,林黛是因“家庭细故,戏走极端,弄假成真”。
或许林黛不是很想死,因为她在遗书上写道:“勋:万一你真的想救我的话,请千万不要送我到公家医院去,因为那样全香港的报纸都会当笑话一样地登了!只能找一个私人医生,谢谢你。”
而傅慧仪也根据林黛的遗物发现,临死前的一天,她还和干女儿冯宝宝去换领到期的身份证。“这不是一个想死的人的行为,她其实只是玩过火。”
在林黛去世前不久,周恩来总理对其父程思远说:“我听章士钊先生说过你们家林黛女士的情况,我很挂心。祖国文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如果她愿意回到内地来,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贡献力量。”
程思远先生感动地说:“我一定转告,一定。”
结果,消息还未转达,人却已经仙逝。
7月17日,香港的晚报首先宣布:“影后林黛自杀身亡”,“艺苑名伶香消玉殒”!接着,台北,新加坡,马来西亚,整个东南亚及海外华侨社会都震动了。港台报纸为此专门出版了号外,各报发行量剧增。
林黛死后第二天,成千上万的香港居民顶着烈日,拥集在湾仔道的香港殡仪馆门前,排了一里多长的人龙,争睹林黛的遗容。
据港报所载,“获此殊荣者,三万而已。”出殡之日,香港万人空巷,约10 万人涌上灵车经过街头,为林黛送葬。“林黛所获哀荣,为香港开埠以来所罕见!”
即使是逝世之后,林黛在香港的名气一直不曾消减。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著名导演吴思远曾说,香港没有“林黛热”,因为从来没有冷过。
而林黛的丈夫龙少,十分传奇的人物,一般人都认为他辜负了林黛,但自林黛过世后,龙少终身未娶。
不仅如此,他保留林黛所有的东西;屋里的一切摆设都维持着林黛生前的模样,化妆台上还有林黛常用的眉笔、口红、粉盒,衣橱里挂着她喜爱的服饰,好像林黛仍然住在那里。
是是非非,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晓事实到底如何?但是林黛的迷人风姿,却会一直在影史上刻下深刻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