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孙策去山中狩猎,已经一统江东的他春风得意,马蹄就刹不住了,把随从远远地甩在身后。转过山沟来到一片草木丛生的低洼处,孙策一抬头看见三个神色慌张的人,他高声喝问来者何人?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1)

三人慌忙应答:俺们是韩当将军的部下。孙策冷笑:韩当部下我都认识,怎么没见过你们?小霸王边说搭弓射倒其中一人。

或许就在那一刻,孙策心里明白,这三个人恐怕就是冲着他来的,所以他要先下手为强。然而一切都晚了,射箭不是打枪,不等孙策第二支箭上弓,另两人的箭已经离弦,其中一箭射中孙策的面颊。

当随从们赶到杀了两名刺客后,孙策已经重伤不起,《三国演义》说他中的是毒箭。很显然三名刺客是有备而来,他们是谁呢?

原来他们是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许贡被孙策杀害后,三人为了替主人报仇,已经暗中谋划很久!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2)

孙策为何要杀许贡呢?这就要说起二人之间的恩怨了。

江东的局势当时有点烧脑,从政治派系来说可分为四派:袁派、曹派、土著派和孙派。袁派包括陈瑀、陈纪、刘勋等;曹派包括刘繇、盛宪和许贡等;土著派包括陆康在内的陆、顾、张、全等几大本地豪族;孙派以孙坚的江淮旧部为主,以江东士族为辅,包括周瑜、张昭程普、黄盖等。

孙坚在世时,依附于袁术,他死后旧部被袁术兼并。17岁的孙策不甘心,就向袁术讨要父亲的旧部,袁术这个老滑头,一边拿诱饵骗孙策替他在江东扫雷,一边派自己的心腹占领孙策打下来的土地。

孙策也不傻,也借着给袁术打工,顺理成章地要回父亲的旧部,不是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双方各得其所。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3)

转折点出现在袁术称帝,这家伙脑子进水,而且进的是盐水,把自己搞成天下靶心。羽翼丰满的孙策借机宣布为朝廷锄奸,公开与袁术决裂,并获得了曹操的支持。随着袁术的败亡,孙策终于一统江东,为建立孙武政权奠定了基础。

不过,当时的江东环境很复杂,几大派系依然存在对孙策反攻的可能性,所以孙策很尴尬。

孙氏政权的尴尬来自于出身。孙氏出身与吴郡,是江东土著,本该可以获得土著派的支持,可问题是孙氏不是豪族,入不了陆、顾、全、张这些豪门的法眼。同时孙坚的起家并不在江东,而是江淮,所以孙氏政权有点像漂流瓶。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4)

从北方流亡到江东的士族集团,一部分倾向于代表朝廷的曹操,一部分倒向豪门出身的袁氏兄弟,追随孙策的只有父亲的旧部,和少量北方士族。

也就是说,孙策虽然靠军事才华征服了江东,可他的政治基础太薄弱。所以孙权只好大开杀戒,试图用刀逼三派势力低头。

当初“预言家”郭嘉,曾经对风头正旺的孙策有一个论断:“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5)

孙策凭借武力大肆诛杀反对派,拥有了百万之众,但这伙计树敌太多,为人又过于轻忽,早晚会被刺客干掉。

人人都以为郭嘉的论断太神奇,其实如果你看到孙策无所顾忌的杀戮,就对郭嘉的判断一点不感到奇怪了。

高压之下,一部分人选择了妥协,比如当地豪族,一部分人选择了出逃,比如陈瑀。许贡也选择了妥协,不过他不像当地豪族,许贡是北方士族,他可以选择离开,因此许贡的投降并不诚心。

于是许贡悄悄地给曹操写了封信:“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6)

许贡的意图就是想让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强行征调孙策入朝为官,夺了他的兵权。很显然,许贡有点一厢情愿,甚至不识时务,且不说孙策会不会乖乖听话,即便曹操也未必这么做。理由很简单,此时的曹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袁绍,他肯定不想孙策站到自己对立面,所以,稳住孙策才是曹操的最恰当举措。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7)

只能说许贡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大势目盲了。

很不幸,许贡的这封信没送出去,被孙策截获了。孙策很紧张,万一曹操真的按许贡建议做怎么办?入朝肯定不愿意,不入朝就跟曹操撕破了脸,自己身上的保护衣就被剥掉了。江东虽然一统,但收拾这帮政治势力却任重道远。

所以孙策一怒之下就杀了许贡!对他来说已经杀了一捆,不再多这一根。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8)

正如郭嘉所说,想除掉孙策的人何止一个许贡,那三派势力都恨不得撕碎了孙策。偏偏孙策此人轻忽,自信心爆棚,个人护卫工作一点不重视,悲剧就随之而来。

大概血的代价让孙策意识到政治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他临终前没有选择很像自己的三弟孙诩,而是选择了更有韬略的孙权。

孙策到底是被谁害死的(孙策之死背后的江东乱局)(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