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镇江,我见过一段废弃的运河。记得当时我坐在河堤上,呆望着面前的叫人失望的河流:

淤塞的河道,废弃的码头,死寂的河面。河流两边,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几无人迹。

隋亡为此河此河指的是(隋亡为此河千里赖通波)(1)

没有船帆点点,没有渔火缕缕。

消失了桨声灯影,消失了喧嚣热闹。

大运河还在,沧浪桥还在。只是,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但在江北的扬州,我看到的一段运河仍水流通畅。那天傍晚,我独自漫步河畔。这段运河河道较宽,水势较大,我特别惊异于河水的绿,绿得化不开,绿波荡漾,给人春深似海之感!

隋亡为此河此河指的是(隋亡为此河千里赖通波)(2)

当时天色向晚,河畔杨柳婆娑,岸边灯光闪烁。河上有船,船上有灯,灯下有人影幢幢。恍恍惚惚之间,我好像回到了遥远的古代:

画舫之上,一群人围坐,金樽业已倒满美酒,琵琶奏响,檀板拍起,女子放开她清亮的歌喉,演唱起流行的曲子词……

从河上烟波处,一只乌篷船缓缓摇来,渔夫欢快地唱着渔歌,他的鱼篓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鱼儿……

一只荡在水里的小舟,落第的文士,痛苦失意,独自喝着闷酒,挥手写下一首士子怀才不遇的诗歌……

忽然,我望见对岸的高楼大厦,瞥见身边走过的人群,看见河面折射出的五颜六色的灯光,一个激灵,歌女、渔父、文士全不见了,诗意也没有了……从水远山重的前朝,我又重新回到喧闹的当下。

隋亡为此河此河指的是(隋亡为此河千里赖通波)(3)

原来,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是早已消逝的古典。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感的事实啊 !

我伸出手,展开历史的长卷,想抚平岁月深处的褶皱。

大运河,自隋代以来,就成为了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唐代皮日休有一首七绝《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给功不较多。

诗人这首诗写出了大运河的重要性,他认为,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劳甚至可以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确实,大运河连接交通,方便各地物资的输来送往,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加快南北文化的交流。它维持了王朝的生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你可以想象隋炀帝三下江都的气派,你可以想象乾隆六下江南的盛况,运河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河两岸万人空巷、人头攒动……

隋亡为此河此河指的是(隋亡为此河千里赖通波)(4)

而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化交通的飞速发展,这条南北大动脉阻塞了,废旧了,它的航运作用慢慢衰退,直至消失。同万事万物一样,大运河经历了有起有落,由兴到衰的过程。

在即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大运河继续泽被后世,发挥它的余热,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缺水的山东、河北等地。长江水流经古运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北方的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