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突然收到了脉脉的一条消息提醒,内容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在脉脉的#字述一年#活动写的一小段话。

生命自有韧性(生命以负熵为食)(1)

现在再来读这句话,很庆幸已经没有了去年的彷徨。这一年里换了工作,虽然又有新的不如意,但总体而言,内心还是安稳了许多。如果用一句能承接我去年的想法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生命吸入了负熵,变得有序了许多。

“生命以负熵为食”,这句话是物理界大名鼎鼎的猫王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所阐述的论点。薛定谔在书中对生命做了这样的定义:

有生命的物体会避免变成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一个生命体的熵是不可逆增加的,当趋于接近最大值的危险状态,那便是死亡的到来。生命体作为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要摆脱死亡,从物理学的观点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汲取负熵来抵消自身的熵增加,有机体是依赖负熵为生的。

这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简单说一下熵这个概念,熵是用来形容物质混乱或者无序程度的概念,熵越大,物质越混乱,反之越有序。我们知道,热力学有三大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又称之为熵增定律。克劳修斯对第二定律是这样表述的: 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而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会从原来集中、有序的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因此熵增理论的另一种理解就是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小,随着平衡的呈现,熵的递增是不可逆转的。其关键词是――方向性,不可逆性。

熵增理论相比于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牛顿三大定律,可以说受众很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定律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那是因为熵增理论的价值已经超出了物理学的领域,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命哲学。

假设个体是一个个孤立的系统,那么每一个个体就如同定了时的闹钟,时间到了丧钟响了,完全可以预见。然而生命不是,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如果要摆脱死亡或者延缓死亡,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汲取负熵来抵消自身的熵增。

问题来了,怎么从环境中汲取负熵?

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讲,那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