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时,每次读到曹操刺董卓这一节,都甚为不解!

曹操怎么会效仿荆轲,逞匹夫之勇,单人刺杀董卓,即使刺杀成功,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曹操是谁,时人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奸雄之辈,曹操有一句名言叫“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足可见曹操是个自私自利之人!如此之人,怎会做出如此“忠义”之事?

曹操第1次刺杀董卓是怎么失败的(曹操刺杀董卓是自导自演的一场戏)(1)

曹操

是不是因为曹操年少热血?非也,曹操年少时就已表现出枭雄潜质。

《三国演义》中曾记录一事,曹操年少之时,“好游猎,喜歌舞”,其叔父常怒之,曹操怕叔父告状与其父曹嵩,于是拜见叔父时,“诈倒于地,做中风之状”,当叔父告知其父,其父来探望之时,曹操却说,“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曹嵩相信了曹操所说,于是“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曹操用计之深,可见一斑!怎能用“年少”猜度之?

所以曹操刺董卓必有其用意,不可能是一时意气。

要想搞明白曹操这一“奇怪”之举的用意,首先要清楚曹操提出刺杀董卓时的情形。

曹操提出刺杀董卓是在司徒王允府中。

曹操第1次刺杀董卓是怎么失败的(曹操刺杀董卓是自导自演的一场戏)(2)

王允

王允欲谋董卓,于是宴请内阁旧臣,席间王允掩面大哭,众皆问其故,王允历数董卓罪状“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众官皆哭,无一人献计,这时再看曹操,在众官环伺之下,排众而出,豪言壮语一番,誓言杀卓,“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整个一慷慨激昂、热血男儿形象!曹操此举最起码狠狠赚了一笔“钦佩的目光”。

刺杀董卓如此机密之事,曹操竟然选择在如此众目昭彰的情形下,光明正大地说出来,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通过众官之口,树立曹操大忠大勇的崇高形象,为以后揭竿而起培养人望。

而曹操最终也得到了想要的结果,逃亡路上被陈宫所救,甚至陈宫放弃县令之职,跟随曹操流浪,还不是因为曹操是“杀贼义士”!

曹操第1次刺杀董卓是怎么失败的(曹操刺杀董卓是自导自演的一场戏)(3)

曹操

曹操早有谋划,根本无生命危险。

再来看曹操如何谋刺董卓,先是向王允借宝刀一口,说是以献宝刀为名靠近董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

曹操如此说有两个目的,一是取信王允及众官,“我曹阿瞒不但说得出口,也下得去手”,二是面见董卓,见机行事,有宝刀做幌子,料想无事。

所以曹操面见董卓,虽有很好的刺杀机会,但终究顾惜自身,没有动手。

曹操杀董卓有两次机会,一是吕布领命而出,董卓单独一人面对曹操,但“惧卓力大,未敢轻动”。二是当董卓因不耐久坐,倒身而卧,并转面向内之时,又因董卓有所察觉而放弃。

曹操第1次刺杀董卓是怎么失败的(曹操刺杀董卓是自导自演的一场戏)(4)

曹操刺杀董卓

如此瞻前顾后、婆婆妈妈怎像一个真正的刺客,最起码说明曹操杀董卓之心不坚,如果有“舍得一身剐”的勇气,杀董卓易如反掌。

曹操早存了“能杀董卓则杀,不能杀则归乡举兵”的心思,从其从董卓府中单人独骑从容离去,可知曹操早已安排好家小,连回府收拾细软都省却了。

所以曹操杀董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石二鸟之计,既培养了人望,又可借口“风光”归乡,所以对曹操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刺杀!

曹操第1次刺杀董卓是怎么失败的(曹操刺杀董卓是自导自演的一场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