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要)当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

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矛盾论中最常用的问题(矛盾论精解第四十七章)(1)

有人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种见解同样也是错误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基础是第一性的东西,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从基础产生的东西。斯大林所说基础是社会发展在某一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是和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由一个阶段发展到较高的阶段时,生产关系也随着发展到较高的阶段,即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转变为较高阶段的经济制度。所以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矛盾论中最常用的问题(矛盾论精解第四十七章)(2)

由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变化,那从基础产生并适合于基础的上层建筑也随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是为基础服务的。在对抗性的社会中,上层建筑是独占生产资料的阶级为了巩固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制度而建立的,是它用以统治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阶级的工具。这个统治工具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物质的统治工具,是国家、法庭和警察之类的强制机关。

精神的统治工具,是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而那些强制机关的政治法律制度,则是与那些观点相适合的。例如帝国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为了统治无产阶级,不但利用法庭和警察(有时调用军队)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并且利用学校、书店、报馆、教会、戏院、电影公司、广播电台等等,传播资产阶级思想,企图在精神上麻醉无产大众,借以维持资本主义私有制。

矛盾论中最常用的问题(矛盾论精解第四十七章)(3)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占居主要地位,这是很明白的道理。但是,上层建筑虽由基础产生并反映基础,却并不是说上层建筑对于基础是完全被动的、消极的东西。上层建筑一旦成立以后,它对于基础就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力量。

斯大林说:“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上层建筑只是反映基础,它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是漠不关心的。相反地,上层建筑一出现,就成为极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去消灭旧基础和旧阶级。不这样是不可能的。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是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要上层建筑积极帮助它形成和巩固,要上层建筑为消灭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矛盾论中最常用的问题(矛盾论精解第四十七章)(4)

所以,上层建筑一旦成立以后,就成为极大的积极的力量,它能加速社会的发展,也能延缓或阻碍社会的发展。例如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社会以后,就建立了适合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上层建筑——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关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积极帮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巩固,并采取一切办法帮助资本主义的制度来摧毁和消灭封建主义的制度与封建阶级,因而使资本主义得以向前发展。

但是到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会障碍新生产力的发展,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就发生动摇而逐渐衰亡下去。可是,资产阶级却凭借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企图保存那衰亡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于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就阻碍社会的发展。于是,在新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互相冲突的基础上,就产生出马克思主义。

矛盾论中最常用的问题(矛盾论精解第四十七章)(5)

马克思主义就动员无产阶级,组织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就成为强大的革命力量,能够推翻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建立起革命的政权,用强力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多年来障碍着新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上层建筑却竭尽全力保存着腐朽的衰亡的经济基础。

但用伟人思想武装的工人阶级及其司令部——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并团结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成为强大的革命力量,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消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矛盾论中最常用的问题(矛盾论精解第四十七章)(6)

由此可见,上层建筑虽由经济基础产生,而在它产生以后,却成为强大的积极的力量。从上面那些说明看来,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要承认的。

我们这种说法,是合乎辩证唯物论的。因为我们承认:在总的历史发展中,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这就是说:承认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的存在是第一性的现象;社会的精神生活、社会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现象。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矛盾论中最常用的问题(矛盾论精解第四十七章)(7)

总起来说,社会的思想、理论、观点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去说明社会的思想、理论、观点,决不能从社会的思想、理论、观点去说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要从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决不能从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存在。

所以,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具有决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因此就说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没有反作用。在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社会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在对抗性的社会里,有旧的社会的、理论和观点,也有新的社会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前者是为腐朽的反动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们所起的反作用,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后者是为新兴的革命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们对于旧社会的反作用,是消灭旧社会,建立新社会。

矛盾论中最常用的问题(矛盾论精解第四十七章)(8)

所以当旧社会开始衰亡,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任务时,就产生出新的社会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成为新兴的革命阶级的精神武器,化为物质的力量,能够摧毁旧的社会生活秩序,建立新的社会生活秩序。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伟人思想一经掌握了人民大众,便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所以中国的人民革命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