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有关中美关系,我读到若干言论。有些人用一副事不关己的口吻,肆意调侃。如果是友善的批判,自然没问题。但一些人分明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好像中国有什么难,都和他没关系似的。

每看完这类言论,我都如鲠在喉。那日,读到徐贵祥的作品《穿插》,有段话我很想借来一用,以回击这类打着爱国旗帜,实际心怀叵测的“爱国者”:在我看来,穿插就是人生的一切遭遇,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同国家的命运,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穿插在一起。

每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这种关系亲密地就如同唇与齿。

半生岁月染情伤下句(穿插国家若为唇)(1)

01、三条线索,使结构愈发丰满

若读者细心,自会发现三种情感——以安屛和安南先生为代表的亲情,凌云峰和安屛之间的爱情,张有田、于众兴和凌云峰的友情。在战争背景下,炽烈的情感描写,不时调节其间,就像放一块冰于热饮里,是恰到好处的平衡。

三种情,最搅扰我心的是安、凌的爱情。那时的你情我爱,行动胜过语言。一别之后,许久未见,彼此互不相忘。两人之间有两个重要物件儿,桃木匣子和柞绸马甲。

前者的含义是“无礼,无礼非礼,无礼之礼,礼外之礼”,暗喻安氏父女期盼国共合作;后者仿佛安屛的另种存在形式,若无法与爱人相伴,便让它代替“我”的身体,同你紧挨一处,生死不离。

作者运用通感的写法,比如:安屛抓过“我”的手,盯着那块淤青看了两眼,“我”的心一热;找不到桃木匣子,“我”的心没办法老实;在福音药行门外,“我”远远看着她,眼神片刻不离;就连何子非都打趣说,发现“我”有些走神,“我”准是迷恋上什么人了,脸上多了往昔没有的味道。

爱上某个人便是如此,每个感官皆因她而变得敏锐。然而战争年代,分离是常事,再不舍也需割断儿女情长,于是读者暂且扮演两人的亲友,见证这份深情从恋恋不舍到舍己为国。藕虽断,丝仍连,他们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意。

祖国面临危难时刻,舍小家,为小家,是安南先生、安屛、凌云峰、张有田......的选择。生命诚可贵,情感价更高,若要救国家,几者皆可抛。

父母可以亲自送儿女上战场,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爱人依依惜别,送过一程又一程,可能一转身便是一世;战友并肩作战,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黄泉路上做个伴。

最终友情和爱情,都归于亲情。因为祖国——我们的家有难,家中人理应同仇敌忾,共渡难关。作者通过对这三条线索的穿插叙述,使小说的结构愈发丰满。战争无情,人有情。如此深情仍可牺牲,为的是护国家周全,可见后者更为重要。

半生岁月染情伤下句(穿插国家若为唇)(2)

02、战争场面描写精致,读来荡气回肠

与战争有关的小说,对战争的描写通常是作家的硬伤。不宜夸张,也不宜“蜻蜓点水”。本书所涉及的历史,主要包括两部分:红四方面军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共合作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场景,读来心惊肉跳。

我举几个例子:

①,山涧峰战斗,于众兴率领一个班,从后面绕到侧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敌人中间截击,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技,捕获对方俘虏。

②,鹰嘴岩对决,凌云峰方采取跃进式队形,迅速占领两边制高点。采用“敌打我不打,我看”的策略,轻巧的运用时间和空间,以时间换取空间,将敌方攻下。

③,国军进犯昌州,何子非提出“避实就虚”方针,并在战争的白热化阶段,打穿插战术。

④,我军敢死队七个人,排成一排,边走边扔手榴弹,穿插前进。直到距离敌军二十米,再发枪。目的是制造烟幕墙,躲在墙后袭击对方。

⑤,沧浪关一战,我军运用“钻进芭蕉公主肚里”的战略,此战略在三条山战役也用过,目的是把防御阵地推到敌人前沿,把死地变成活地。

......

这些跌宕起伏的战役描写,既是残酷战争的体现,也令读者很涨知识。

一方面,让未能亲临战场的读者,读得津津有味,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近距离感受刀尖舔血的恐怖;另一方面,读者亦可知晓夺取胜利实为不易,智慧、胆识、甚至运气,胜利由多种因素组成,缺一不可,从而更珍惜今日和平。

战役打响前,风景往往赏心悦目。“我们在街面行走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有一些玫瑰色的余晖在我们的头顶、眼前和脚下弥漫,感觉很特别。”“大半轮月亮悬挂在天上,几缕流云忽而遮住月亮,忽而松开月亮,天地一片朦胧。”

战前景色愈祥和,愈显战争的破坏性之强;战术愈精巧复杂,愈显敌人狡猾,及最终得胜之难。

半生岁月染情伤下句(穿插国家若为唇)(3)

03、知识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

读完本书,我猜你可能会忘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正确背法。这首诗在小说里几次出现,每次都有改动。像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朵儿一别各东西,沧浪抗战又相逢。”引诗入文,不觉间增添几分幽默。

在我看来,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句和排比句。前者比如:“张有田的脸上就像挨了一掌,顿时变得通红,眼睛瞪得像鸡蛋。”上文作者写道:“张有田傻眼了,泛着小眼睛。”几行后便写他眼睛像鸡蛋,可想,得知某件事后,对其刺激极大。至于是什么事?我留个悬念。

后者则有:“......然后我就看见了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那是我家乡的河;我又看见一座郁郁葱葱的山,那是川北的葱茏山;我还看见一座巍峨的城楼,和城楼上那个像电风扇一样的麦克风......。”读来顿生意犹未尽之感,且震撼力加倍。

除此之外,有些短句也极具快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有田说的那句:“侦查参谋,就是跑得比兔子快,跳得比猴子高,爬得比乌龟慢......。”忍俊不禁,十分形象。

作者以富有艺术性的写实手法,打破读者对战争类小说,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实则这类题材既可含知识,又可容艺术。不信?请细品凌云峰擒马蜂。

马蜂泡酒,可祛风舒络,活血化瘀。被马蜂蛰伤,需用鸟清洗伤处,因为尿里有碱可解毒。再有,马蜂是群攻型昆虫,你不理它,它不惹你。你若招它,它必穷追不舍。看吧,信息量蛮丰富。

凌云峰擒马蜂时,有如下描写:“......迎头给前面那只马蜂一个铁砂掌,准确地将它抓进手心。”“......就在马蜂同我脑门即将相撞的刹那,我一只手虚晃一招,另一只手随即跟进,将马蜂夹击在两手之中。”

这幅擒蜂图,即刻展现目前,活灵活现。难怪安屛为凌云峰倾倒,不禁连声称赞,甚至将他比作大英雄,比作武松,多么威风!

正因知识性与艺术性,默契地配合,才使得《穿插》一气呵成读下来,不觉得平淡无味。当然,良性合作的背后缘由,离不开作者驾驭小说的能力。

半生岁月染情伤下句(穿插国家若为唇)(4)

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在拍影视剧,哪部分详拍,哪部分弱化,观众看到哪里最意犹未尽,我皆心间有数。虽说它并非《十日谈》或《一千零一夜》,所用的框架式结构,但仍是由一个个分故事组成。就像一个橘子,每瓣都甜,吃起来体验最佳。

当你翻开本书,便发觉它是以“亡灵叙事”的口吻,带你进入阅读场。你急于想知道“我”的死因,于是随着“我”的讲述,慢慢接近结局。当结局出现那刻,不知你有何感觉,反正我不忍读完。

我久久思考开篇以向你提及的那段话:“在我看来,穿插就是人生的一切遭遇,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同国家的命运,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穿插在一起。”仿佛,我与祖国的距离,近了。是的,我怎能不爱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