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提要】本段阐述了了解五脏病情的条件。

【白话解】

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发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内在变化和反映于体表的病状,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首先要确定了五脏与五色、五脉的对应关系,五脏的病情才可以辨别。

黄帝问:确定了气色和脉象与五脏对应的关系之后,怎么就能够判别病情了呢?

岐伯说:只要再诊查出脉来的缓急、脉象的大小、脉势的滑涩等情况,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变了。

黄帝内经中的春夏秋冬对应五脏(一起读经典之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1)

【原文】

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 [1]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提要】本段讲脉象与尺肤的对应关系以及在诊病时运用察色、辨脉和观察尺肤的意义。

【注释】

贲:fén,音坟,即大的意思。

【白话解】

黄帝问:怎样来诊查这些脉象的情况呢?

岐伯回答说:脉来急促,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紧急;脉来徐缓,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松弛;脉象小,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瘦薄而少气;脉象大,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好像要隆起似的;脉象滑,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滑润;脉象涩,则尺部的皮肤也显得枯涩。大凡这一类的变化,有显著的也有不甚显著的,所以善于观察尺肤的医生,有时可以不必诊察寸口的脉象;善于诊察脉象的医生,有时也可以不必察望面色。能够将察色、辨脉以及观察尺肤这三者相互配合而进行诊断的医生,就可以称为上工,上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九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能够运用其中两种的医生称为中工,中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可以治愈七个;对色、脉、尺肤这三方面的诊察,仅能进行其中之一的医生称为下工,下工治病,十个病人中只能治愈六个。

【原文】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 [1];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 [2],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 [3];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 [4];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 [5],维厥 [6],耳鸣,颠疾。

【提要】本段讲心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

瘛疭:chìzòng,音斥纵,筋脉挛急叫瘛,筋脉弛长叫疭。瘛疭,也就是手足相引,一伸一缩地搐搦现象。

伏梁:病名,指心下的积聚,属五脏积病之一。

喉吤:吤,jiè,音介,有芥蒂之意。喉吤,就是形容喉中如有物梗阻的感觉。

哕:yuě,指因气上逆而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有声无物的作呕,亦称呃逆。

血溢:即指吐血、衄血而言。

维厥:维,就是四维,也就是手足四肢。维厥,就是手足厥冷的意思。

【白话解】

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它们所对应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让我就五脏所对应的这些脉象的病变分别来说吧:心脉急甚的,会见到手足搐搦;微急的,会见到心痛牵引后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的,会见到神散而狂笑不休;微缓的,是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滞塞感或上或下,能升能降,有时出现唾血。心脉大甚的,会见到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是血脉不通的心痹病,心痛牵引肩背,并时时流出眼泪。心脉小甚的,会见到呃逆时作;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心脉滑甚的,是血热而燥,会时时口渴;微滑的,会见到热在于下的心疝牵引脐周作痛,并有少腹部的肠鸣。心脉涩甚的,会见到音哑而不能说话;微涩的,会见到血溢而发生吐血、衄血之类的病证、四肢逆厥以及耳鸣等头部疾患。

【原文】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曰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 [1]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提要】本段讲肺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

[1]息贲:贲,bēn,音奔。息贲,属五积病之一。因肺气郁结于肋下,而致喘息上贲气急,故名息贲。

【白话解】

肺脉急甚的,是癫疾的脉象表现;微急的,是肺中有寒热并存的病证,可见到倦怠乏力,咳而唾血,并牵引腰背胸部作痛,或是鼻中有息肉而导致鼻腔阻塞不通、呼吸不畅等症状。肺脉缓甚的,是表虚而多汗;微缓的,是手足软弱无力的痿证、瘘疮病、半身不遂以及头部以下汗出不止的证候。肺脉大甚的,会见到足胫部肿胀;微大的,是烦满喘息而呕吐的肺痹病,其发作时会牵引胸背作痛,且怕见日光。肺脉小甚的,是阳气虚而腑气不固的泄泻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肺脉滑甚的,会见到喘息气急,肺气上逆;微滑的,会见到口鼻与二阴出血。肺脉涩甚的,会见到呕血;微涩的,主因气滞而形成的鼠瘘病,其病发于颈项及腋肋之间,同时还会伴有下肢轻而上肢重的感觉,此外患者还常常会感到下肢酸软无力。

【原文】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 [1],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 [2]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㿉疝 [3];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提要】本段讲肝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

肥气:属五积之一,是肝积的病名。肥气,是形容肝气聚于左胁之下,如倒扣的杯子,突出如肉,而显得肥盛的样子。

水瘕痹:瘕,指的是腹中聚散无常、时有时无的结块肿物。痹,是闭的意思。水瘕痹,就是水积于胸下而结聚成形,并见小便不利的病证。

[3]㿉疝:㿉,tuí,音颓,阴囊肿大叫做㿉。㿉疝,是疝气的一种。

【白话解】

肝脉急甚的,会见到口出愤怒的言语,易怒少喜;微急的,是肝气积聚于胁下所致的肥气病,其状隆起如肉,就好像倒扣着的杯子一样。肝脉缓甚的,会见到时时呕吐;微缓的,是水积胸胁所致的水瘕痹病,同时还会出现小便不利。肝脉大甚的,主肝气郁盛而内发痈肿,其病会见到时常呕吐和出鼻血;微大的,是肝痹病,其病会见到阴器收缩,咳嗽时牵引少腹部作痛。肝脉小甚的,主血不足而口渴多饮;微小的,主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肝脉滑甚的,主阴囊肿大的㿉疝病;微滑的,主遗尿病。肝脉涩甚的,是水湿溢于肢体的溢饮病;微涩的,主因血虚所致的筋脉拘挛不舒的筋痹病。

【原文】

脾脉急甚为疭;微急为膈中 [1],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㿉癃;微滑为虫毒蝎 [2]腹热。涩甚为肠㿉;微涩为内㿉,多下脓血。

【提要】本段讲脾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

膈中:指肝旺侮脾以致脾不能运的病证,其主症是饮食入胃后又复吐出(食入即吐)。

虫毒蛕蝎:泛指肠中的各种寄生虫病。"蛕"字和"蚘"字均通"蛔"字,音回。

【白话解】

脾脉急甚的,主手足搐搦;微急的,是膈中病,会见到因脾气不能上通而致饮食入胃后复吐出,大便下涎沫等症状。脾脉缓甚的,会见到四肢痿软无力而厥冷;微缓的,是风痿,会见到四肢偏废,但因其病在经络而不在内脏,所以心里明白,神志清楚,就好像没有病一样。脾脉大甚的,主猝然昏仆的病证,其病状就好像突然被击而倒地一样;微大的,是疝气,其病乃是由脾气壅滞而导致的腹中有大脓血且在肠胃之外的病证。脾脉小甚的,主寒热往来的病证;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脾脉滑甚的,是阴囊肿大兼见小便不通的㿉癃病;微滑的,主腹中之湿热熏蒸于脾而生的各种虫病。脾脉涩甚的,是大肠脱出的肠㿉病;微涩的,是肠腑溃烂腐败的内㿉病,其病大便中会便下很多脓血。

【原文】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1];微急为沉厥奔豚 [2],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 [3],起脐已下至小腹腄然 [4],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5]。

【提要】本段讲肾脉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病证。

【注释】

骨癫疾:是病邪深入至骨,邪气壅闭而胀满,伴有汗出于外,烦闷于内等现象的病证。属重证。

奔豚:是五积病之一,指肾脏积气。其病发自少腹,上至心下,似豚奔突,上下走窜,故名奔豚。

石水:是水肿病的一种。《金匮要略》中形容它的症状为脉沉、腹满而不喘。

腄腄然:腄,chuí,音垂,重而下坠之意。腄腄然,即形容腹大胀满,似要下坠的样子。

不月沉痔:月,即指月经;不月,就是月经不来,引申为月经不调。沉痔,即指日久不愈的痔疮。

【白话解】

肾脉急甚的,主病邪深入于骨的骨癫疾;微急的,主肾气沉滞以致失神昏厥的病证以及肾脏积气的奔豚证,还会见到两足难以屈伸,大小便不通等症状。肾脉缓甚的,主脊背痛不可仰的病证;微缓的,主洞病,这种洞病的症状,是食物下咽之后,还未消化即便吐出。肾脉大甚的,是火盛水衰的阴痿病;微大的,是气停水积的石水病,其病会见到肿胀起于脐下,其肿势下至少腹,而使少腹胀满下坠,上至胃脘,它是属于不易治疗的死证。肾脉小甚的,主直泻无度的洞泄病;微小的,是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肾脉滑甚的,是小便癃闭,兼见阴囊肿大的㿉癃病;微滑的,主热伤肾气的骨痿病,其病能坐而不能起,起则双目昏黑,视物不清,若无所睹。肾脉涩甚的,会见到气血阻滞以致外发大痈;微涩的,主妇女月经不调的病证,或是日久不愈的痔疾。

【原文】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 [1]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 [2]之,已发针,疾按其痏 [3],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4]也。

【提要】本段讲出现缓、急、小、大、滑、涩这些脉象时所对应的针刺治疗方法。

【注释】[1]内:同"纳",即以针刺入皮肤的意思。[2]循:即指按摩。[3]痏:wěi,音委,指针刺后皮肤上起的瘢痕,在此代指针孔。[4]甘药:是指性味甘温的药物。脾属土而喜甘,用甘药可补益脾气,脾旺则五脏之气俱盛,所以对阴阳形气俱不足的患者,不用针刺而用甘药来调理。

【白话解】黄帝问:对于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上述六种脉象时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相应的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各种出现急脉的病证,大多是寒性的;出现缓脉的病证,大多是热性的;出现大脉的病证,属于阳盛而气有余,阴衰而血不足;出现小脉的病证,属于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出现滑脉的病证,属于阳气盛实而微有热;出现涩脉的病证,属于气滞,且阳气不足而微有寒(按:本句原文为"多血少气",而涩脉实为气滞少血,故疑"多血"乃为"少血"之误,详见按语)。所以,在针刺治疗出现急脉的病证时,因其多寒,且寒从阴而难去,故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在针刺治疗出现缓脉的病变时,因其多热,且热邪从阳而易散,故要浅刺,并迅速出针,而使热邪得以随针外泄;在针刺治疗出现大脉的病变时,因其阳盛而多气,故可以微泻其气,但不能出血;在针刺治疗出现滑脉的病变时,因其阳气盛实而微有热,故应当在进针后迅速出针,且进针亦宜较浅,以疏泄体表的阳气而宣散热邪;在针刺治疗出现涩脉的病变时,因其气滞而不易得气,故在针刺时必须刺中患者的经脉,并且要随着经气的运行方向行针,还要长时间的留针,此外在针刺之前还必须先按摩经脉的循行通路,使其气血流通以利经气运行,在出针之后,更要迅速地按住针孔,不使它出血,从而使经脉中的气血调和。至于各种出现小脉的病变,因其阳虚阴弱,气血皆少,内外的形气都已不足,故不适宜使用针法进行治疗,而应当使用甘药来进行调治。

【按语】涩者多血少气:从涩脉的性质而言,这里的"多血"似为"少血"之误。张介宾说:涩脉说明有气滞,是血少;气血俱虚,则阳气不足,所以微微表现出寒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