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乐”,大家知道是哪三乐吗?有人会说,那不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 这些回答都对,但还不够准确。

孟子主张的三乐有什么现代意义(孟子曰君子有三乐)(1)

首先,孟子说“君子有三乐”时,还特意强调了,这三件事里,并不包括称王天下。那就会有人问了:“君子不就应该治国,平天下吗?”,的确是这样,不过,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齐家”。俗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由此可见,家庭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特别重视人伦亲情之乐。家人安康,兄弟和睦,这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幸福的根源。父母健康长寿,是每个做子女最大的心愿。在成长的路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语重心长的教诲,只为我们长大成人后,过上自己幸福的生活。我们有能力照顾父母了,当然希望父母俱在,平安健康。能好好孝敬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兄弟和睦也是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家庭兄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也是父母最愿意看到的。哪个子女不是父母心头肉,如果兄弟之间因为一些琐事而暗淡了之间的亲情,父母是最伤心的。有多少人想尽孝,而父母已不在。有多少兄弟之间为一些琐事而大打出手,从此亲人变成了路人。

孟子主张的三乐有什么现代意义(孟子曰君子有三乐)(2)

所以,孟子说道:“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这就是君子第一大乐事----天伦之乐,也是老人心中最渴望的。

成就自己的德行,是做人的本分。因为处于纷繁的社会之中,人心很容易被一些不美好的事物所左右。多少人被一些小利蒙了眼睛,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多少人为了点私心,伤了亲人,坏了友情。多少人做了亏心事,而每天担惊受怕,战战兢兢。

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唯,有德才能成就一个人。因为他会时时地反观自己的言行,时时反省自己对家庭、朋友、社会未尽力的地方。一个人能光明磊落,心胸坦荡,不愧于天,对得起旁人,才能在良心上,没有愧疚,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因此,孟子便说:“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这也为我们确立了道德检验的心理标准,这也就是君子所认为的有德之乐。

孟子主张的三乐有什么现代意义(孟子曰君子有三乐)(3)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是非常重视学习的,古话说:“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先贤们,也苦口婆心地说:“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劝人们要好学上进,努力学习。而孟子,作为教育家,他认为,为国家培育人才,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君子的第三种快乐,即师友之乐。

师友之乐,是文化命脉的继承。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天资聪明,积极好学,以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孟子最后说道:“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意思是培养天下英才或德行,或言语,或政事,或文学,都能根据自己,有所成就。就是说每个人都能把自己身上的优点尽最大能力地发挥出来,这样文化命脉就得以传承,社会才会进步。

孟子主张的三乐有什么现代意义(孟子曰君子有三乐)(4)

平凡而质朴的“孟子三乐”,的确道出了快乐人生的真谛。家庭平安才能无忧,问心无愧方才安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是传承。一个人如能获此三者,快乐自然源于心底,散之周身。

“孟子三乐”时光虽久远,但却质朴而珍贵,真挚而动人心魄,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喜欢这段内容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这里是汇编文史,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