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Ho229不仅是战斗轰炸机,而且还具有隐身性能,那么它就比它所处的时代领先了30年。
可以说,20世纪70、80年代航空技术最重要的发展是引入了低可观测技术,也就是所谓的 “隐形”。
从最早的空战开始,战斗机就一直在寻求怎么样才能出其不意,通常做法是利用太阳光来掩盖攻击者的位置和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雷达瞄准和拦截技术的出现,首先用于夜战,然后普遍用于防空,目视转移到了电磁频谱。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接收从固体物体上反射回来的信号,信号的强度与该物体的观察可见度成正比。这种 "观测到的能见度 "是对物体的雷达截面(RCS)的测量,取决于反射回来的信号的比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实验室对雷达发展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保密,并采取了躲避探测的方法。德国投降后,胜利的美国和苏联都试图获得尽可能多的技术成果为他们所用,德国的一些设想被美苏研究和调查,两国对德国的秘密研究项目的数据和结果进行的广泛研究和测试。美国得到的德国绝密技术其中之一就是将飞翼设计概念与低可观测技术相结合的Ho229。
Ho229是由雷马·霍顿和沃尔特·霍顿兄弟开发的,他们是无尾 “飞翼 ”设计的倡导者,在1944年由哥达工厂制造。德国空军希望有一种轰炸机能够携带1000公斤的炸弹,以100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1000公里。霍顿兄弟说,只有通过降低巡航功率,才能满足这一条件。通过创造一个无尾的混合翼身形状,由埋在翼/机身根部的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可以最容易地实现这一目标。Ho 229型飞机制造出来后进行了多次飞行,但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该型飞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从未投入实战使用。
霍顿兄弟在选择这种设计理念时是正确的,因为飞翼设计的阻力最小,而且这种飞机对雷达的可见度肯定比这种尺寸的传统飞机要低。机翼和机身之间没有突兀的角度,没有大的垂直尾翼来反射无线电波,也没有螺旋桨这一雷达反射源。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潜心研究Ho 229,对该机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定其翼展为16.8米,其雷达反射面积只有轻型战斗机如翼展9.8米的梅塞施密特Bf109的80%。
但是,雷马·霍顿称他将木炭与胶水混合在一起,以粘合结构的木质层板,试图达到雷达波低反射的目的,但被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化学分析所否定,因为分析表明没有使用这种物质的证据。然而,不能过早地反驳这一说法,因为介电常数确实有明显的变化。霍顿兄弟坚持认为,生产型飞机使用了炭,这将大大吸收传播的无线电波,而运往美国的Ho 229原型机是早期制造的,可能没有这种添加剂。
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对Ho 229进行详细研究,该飞机不仅被设想为战斗轰炸机,而且还具有隐身性能,那么它就领先于那个时代30年左右。
二战后,德国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经常指责纳粹决策层错失了机会,如果早点推出他们研制的新式武器,战争结局可能会改写。事实是,即便德国拥有这些新式武器,但失败的结果是不可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