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生最想超越的人(他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1)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一生可谓毁誉参半。深知自己不平凡的她,死后立下了无字碑,功过是非让后人自由评论。

不过这种“自由”也不是无度的,有些评论甚至直接影响到她的身后事,比如葬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牵扯到朝廷不同政治派系的利益。

皇帝迫切需要一个与哪一方派系都不相干,却可以秉公畅言的人。这个人名叫严善思。

一、十三不靠

有一个“学术名词”叫十三不靠,手中的13张牌哪个都不挨着。严善思当时的政治站位就是与哪一方都不熟的十三不靠。

他的父亲严延是知名的大儒,同时还知晓天文、历法,是位学术高人。严延一身学识没有浪费,尽数传给了儿子严善思。

武则天一生最想超越的人(他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2)

严善思青年便以博学闻名,深得当时宰相褚遂良、上官仪等人的赏识。褚遂良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大家,上官仪有个出色的孙女,叫上官婉儿。

在公元666年这样一个好年景下,严善思进士登科,成为一介清流官员。不久之后母亲去世,按照制度需要离任服丧。服丧期满后,严善思却拒绝上班,跑到穷乡僻壤隐居长达10年。看似他是清流出身,却拒绝与清流同流。

武则天上台后广揽天下人才,严善思才奉旨出仕。由于长时间没有做官,他躲过了武则天对旧臣的清洗。在这里,看似他倾向于武氏政权。

重新上岗的严善思压不住自己嫉恶如仇的性子,当时武则天实行告密和酷吏政策,严善思便针锋相对。由于他秉公执言,引发了武则天的重视,来俊臣等酷吏虽对其恨之入骨,却也无可奈何。

公元692年,在武则天的支持下,严善思重审刑事案件,释放了八百多被冤枉的人员,同时将捏造罪名的酷吏们下狱。这彻底触犯了来俊臣的利益。通过罗织罪名,严善思被流放交趾。这样看来,他又不是武氏的贴心人。

武则天一生最想超越的人(他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3)

二、错综复杂的政局

神龙政变之后,重新掌权的中宗皇帝并不轻松。武则天虽然去世了,但她的影响力却没有消失。反而因为她的去世,政权更加动荡。

神龙政变之初,张柬之、崔玄暐为首的五大功臣在朝中是占据上风的。可没过多久,武家代表人物——武三思又有把持朝政之嫌。

还有如何对待前任皇帝,对待一个李唐王朝的背叛者?这位“背叛者”同时还是自己的妈妈。反对武则天便是不孝,支持武则天又是不忠于自己的李唐王朝。中宗皇帝很难抉择。

很多史料都描述过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当时武家政治势力的代表,武三思竟然与皇后韦氏的关系不清不楚,中宗皇帝非但没有表示不快,反而百般维护。

有人认为这是中宗的懦弱才造成的,后人对此纷纷表示无奈与不满。可问题在于,再懦弱的皇帝也是皇帝。如果他不想纵容武三思,扶植五大功臣反制就可以了。但事实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宗就扳倒了五大功臣的势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神龙政变对于中宗皇帝来说是多此一举。因为武则天准备将皇位再次传位于“六味帝黄丸”是显而易见的事,不需要中途搞什么政变。

武则天一生最想超越的人(他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4)

政变发生后,五大功臣趁机上位,捞取了政治资本,但苦了皇帝。因为“来路不正”,中宗做什么都是错。萧规曹随吧,神龙政变失去了意义;推倒重来吧,中宗就顶个“不孝”的帽子。

其次,武则天的设计非常高明。她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家族被清算,让武家与李家联姻,两家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不是想象中的不共戴天,毕竟有武则天这个亲情纽带呢。

还有,武三思虽然跋扈,但十分会做人。跋扈是对朝堂上的外臣,对于皇室成员还是非常阿谀逢迎的,否则也不会与韦皇后如此亲密。

最后就是韦皇后。有了婆婆做“榜样”,她也想过一把皇帝瘾。那么对于她来说,忠心李唐皇室的臣子们都是敌人。

三、神助攻

从上文可以看出,如何对待武则天是一个政治风向标,多方势力都在暗中窥探。“死后的武则天”成为了一个争夺点,所有势力都在围绕于此展开斗争。此时必须有一个人来破局,他就是严善思。

“十三不靠”的严善思率先发难,抛出了武则天死后葬在哪里的话题。现在我们都知道,武则天与自己的老公皇帝一起葬在了乾陵。但当时的人是不认可的。

武则天自称皇帝废唐立周,等于是唐朝的敌人。作为敌人,她有什么资格与唐朝的皇帝合葬呢!

乾陵是以梁山为主体,严善思建议在梁山外边专门为武则天修建一套陵。这样既与李唐分隔开,又替武则天保全了面子。

武则天一生最想超越的人(他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5)

这种做法等于变相驱逐了武则天,不承认她的合法性,甚至是她当皇后期间的合法性。因为皇后都是要与皇帝合葬的。

如果严善思的建议实现,那么之后武氏家族将如何立足?之后会不会也受到一样的清算?

我们知道,最终皇帝否决了严善思的提议,坚持让自己的父母合葬。他作为皇帝,又作为丧主,无论是感情还是认知都是旁人无法比拟的。但看似简单的结果,过程却不简单。

因为中宗皇帝并没有果断下决定,而是中途让百官自由发表议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步步惊心。

百官议论无非是葬与不葬,但背后却是支持李唐还是支持武三思。经过一番言辞交锋,皇帝对于百官的归属有了底,才大胆做出决定。

有人说严善思其实是“五大功臣”之一张柬之的党羽,其实未必。因为武则天先是下台被软禁,后来才去世。在去世之前,五大功臣已经被挤出了政治中心。

而严善思对于皇帝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就因为他十三不靠。清流他看不上,武周时期还得罪权臣,他就是一个敢说话敢负责的人。

用严善思“抛砖引玉”,引出了各方的态度。又因为他不属于任何阵营,不至于引发派系斗争。同时皇帝否决了严的提议,得以站在“孝”这个道德制高点上,避免了武氏阵营的攻击。

武则天一生最想超越的人(他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6)

四、最后

对于神龙政变之后的朝局,有人很着急。因为常规来说,应该马上对武则天、武三思的势力进行清算,但皇帝并没有,反而武三思等人越活越滋润。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着急,因为武则天倒台后,清算是迟早的事,就像她必须要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传给娘家人一样。

中宗皇帝作为武则天的儿子,被“孝”绑架无法发难。最好的结果就是回避根本问题,继续支持自己的母亲。他摆脱不了武周与李唐之间的过渡性质。

直到唐玄宗上台后,没有道德束缚才得以进行大规模清算。这么看来中宗的确懦弱、妥协,但并不愚蠢。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参考资料:《唐中宗、韦皇后传》、《中国古代吏部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