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刘邦登基称帝的过程中,他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为什么叔孙通会成功(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

为什么叔孙通会成功(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

刘邦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间,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叫叔孙通,这个人在《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称帝的时候,特意把他点出来了。他为什么被班固的《汉书》特意点出来?在高祖刘邦称帝的过程中间,叔孙通本是一个儒生,精通儒术的一个人,所以他在秦始皇的时代就被政府发现了,因为他的儒学基础特别好,把他招到朝里面去,招去做候补博士,但是没有给他正式命名,他在这个官职中间干了几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机会来了。

为什么叔孙通会成功(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其实人生等的就是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可是有好有坏,机会来的时候也可能是幸运,也可能是噩运,我们看叔孙通来了个什么机会。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起义的消息传到秦帝国的中央政府,当时主政的是秦二世,秦二世就把当时中央政府的博士,加上候补博士的叔孙通都召过来,就问他们,说楚国戍卒陈胜已经攻下了蕲县(蕲县就是今天的宿县),你们说说,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然后绝大多数博士认为这是造反,应当派兵镇压,当然这个话说出来以后,第一个气得变脸的是秦二世,因为秦二世这个人是最不愿意听见说下面老百姓起来造反,他是最反感的。当这些博士们都在发言的时候,叔孙通没说话,我想大概是两个原因:第一,人家是博士,我是候补博士,先紧着正式的博士发言,再轮着我候补博士;第二,等别人说说,看看领导什么反应我再发言。

为什么叔孙通会成功(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果然秦二世的脸色一变,叔孙通看出门道来了,他说不对不对,刚才说的统统不对,哪有什么天下人造反啊?现在是明主在上,圣明的君主在掌管政权,法令完备,官员奉职,天下一统,哪有人造反啊?“此特群盗,窃狗盗耳”,不过是一些小毛贼在那 儿造反,何足挂齿啊,不值得担忧,当地的郡守和郡尉就会把他们抓住解决掉。这个话一出口,秦二世龙颜大悦,太高兴了。这样一来秦二世就问其他博士,你们还有什么看法?现在就出了两说了,陈胜、吴广一起义,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这些博士们就分成两派,一派是拥护造反的大多数,一派是少数人附和叔孙通说是盗贼。最后秦二世下令,凡是说是造反的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下监狱,说是小毛贼的一律放回去。首先提出来毛贼说的叔孙通,赏了二十匹绢帛,还赏了一身衣服,而且任命他正式博士,不是候补博士了。这是叔孙通在历史上第一次露面,第一次遇到了机会是这么一个机会。

没有抓起来的,这些儒生,逮着叔孙通就抱怨,说你这个人怎么那么会巴结领导呢?明明是人造反,你偏说是小毛贼是盗贼,都抱怨叔孙通。叔孙通说,我不这样说能行吗?我不这样说我不跟他们一块儿进监狱的,然后叔孙通回到家里二话不说,他不是刚补上正式了吗,正式也不要了,收拾行装连夜逃了,回老家了。回到他老家山东的薛城,到那儿,他那个地方已经被陈胜吴广的军队占领了,紧跟着项梁就到了,叔孙通一看项梁到了,叔孙通一转脸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这在当时可是个非常大的了不起的事,叔孙通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博士,他可深知道秦朝的法令多么严酷,参加造反那是什么罪啊?你想想叔孙通这么敢赌,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结果不久项梁战败死了,项梁一死楚怀王来了,楚怀王一来把项梁军队的权力,项羽的军权夺了,项羽的军队项羽不能指挥了。叔孙通一看现在是楚怀王说了算,他就赶快离开项羽的军团,投奔楚怀王去了,到了楚怀王掌了权以后,他就跟在楚怀王的身边。

为什么叔孙通会成功(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

后来项羽杀了宋义,发动了巨鹿之战,灭了秦军主力,到了关中,项羽成了西楚霸王了。叔孙通一看,楚怀王是个空的,掌实权的是项羽,好了,叔孙通又一转脸跑到项羽那儿去了。到后来刘邦又打到彭城,占了项羽西楚国的国都,项羽在山东平叛,叔孙通在彭城,彭城被刘邦占了,刘邦带了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占了彭城,叔孙通一看刘邦要成气候了,改换门庭又投奔刘邦了。这么一个人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彭城大败,刘邦荥阳受挫,叔孙通再也没变,一直跟着刘邦。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经历,他从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一连串不停地在变换领导,不停地跳槽,最后跳到刘邦那儿他不走了,扎根了。

到了刘邦这儿以后呢,刘邦这个人特别怪,刘邦是楚地的一个人,楚地人是南方人,穿那个衣服是那种短的衣服,叔孙通是一个山东的儒生,穿的是一个长的长袍,刘邦不喜欢穿长的,就喜欢穿短的,所以叔孙通很有办法,用个剪子把他衣服一剪成短的了,这短的一看特别时髦,底下不缝,这不知道叫几分裤,穿上以后刘邦一看特高兴,变成了楚服,穿着楚服。然后叔孙通归刘邦的时候还带了一百多个弟子,这一百多个弟子跟着叔孙通先后转换了六个领导,他的一个弟子都没有得到重用。楚汉战争打了四年,叔孙通向刘邦推荐了无数的人,一个弟子都没推荐,所以他所有的学生在背后都骂他这个老师不是个东西,一个弟子都不照顾。后来这话就传到老师耳朵里了,把弟子们叫过来,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推荐你们吗?你看看现在汉王刘邦忙着什么?忙着天天在打仗,你说说你们这一百多个人谁能上战场,舞枪弄棒去打仗,我立即推荐。你们说我推荐的都是一些地痞流氓,他们虽然是地痞流氓能打仗啊,你们倒不错,一个一个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不会舞枪弄棒,不能打仗,现在要的是能打仗的人,我能推荐你们吗?我不会忘掉你们,你们等着,你们的机会没有到,所以弟子们也不好说了。

为什么叔孙通会成功(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

在秦亡汉兴这段历史大变革的日子里,叔孙通六易其主的经历可谓是一个奇迹,在提倡侍主从一而终的古代社会,叔孙通的世故圆滑给他招来了千古骂名。

当然叔孙通这个经历让后代所有的人,一直包括今天的《史记》研究的专家,提到叔孙通都骂,大家都骂叔孙通,骂叔孙通骂什么呢?这个人反复无常,六易其主。但是这个叔孙通,不要一锤子把这个人砸死了,我觉得叔孙通这个人要分析一下他,我觉得叔孙通在他的价值观念中间,是把成功放在第一位的,我要求成功,我跟着谁能成功我就跟谁,我别管换多少,至于我嫁了几次你别管,我最后一次嫁对了就行了,成功是第一的,叔孙通是这么一个人。叔孙通也有一个毛病,眼光不好,老看不准,他看谁的势力大他跟谁,他一看不行了又跑,不停地变换门庭,运气不好。但是你也要看到跟了刘邦以后没变,这还算不错,最后算是从一而终了,前面就是一个过程。那么叔孙通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间做了什么事呢?因为他是秦朝博士,在秦朝中央政府待过,他熟悉秦朝的礼仪制度,所以刘邦称帝以后,称帝之前曾经让叔孙通给他制定了一套当皇帝的仪式,怎么当怎么当,这个过程怎么搞。然后叔孙通设计了一下,叔孙通搞得很麻烦,刘邦一看不行改了,刘邦来了个删繁就简,搞得很简单,搞完以后刘邦发觉不行。史书记载在刘邦当皇帝的庆功宴会上,“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就是刘邦当了皇帝庆贺的宴会上,群臣们一个一个喝了酒以后都在争功,大呼小叫,甚至拔了剑照朝廷的柱子上乱砍,整个那个场面混乱不堪,刘邦一看很恼火,但是没办法。叔孙通觉得机会来了,他一看朝廷这个混乱的局面,刘邦又很烦,那烦都写在脸上了,叔孙通就去找刘邦了,“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他说儒者你觉得争天下,儒生是不管用的,守天下你离不开儒生,所以叔孙通我帮助你制定一整套规则,这个规则一制定,再上朝的时候井然有序。刘邦一听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可以去试试,一定要制定的这一套让我觉得可以做,刘邦这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各种繁琐的礼仪,他觉得很麻烦。

为什么叔孙通会成功(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7)

然后叔孙通就奉命到山东去招聘,招聘几十个儒者来练习制定礼仪,结果招聘到三十多个,其中有两个人不跟他走,这两个人见到叔孙通以后说话很难听,原话是这样说的,“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他说你侍奉的主人快十个了(实际上是六个),你都快换了十个主了,而且都靠当面奉承得到重用,不能跟你干,你不要玷污我的人格,不去。叔孙通听完以后没恼火,人家说他君所侍者近十主,这是揭人的短。叔孙通是笑着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你们真是那些孤陋寡闻的儒生,不知道变通。然后带着这三十个到了京城,加上他那一百多个弟子,他搞了几个月,在城外面用绳子拉成线,扎了些草人在那里演练,演练了好长时间。刘邦给了他一个指示,四个字:“吾能为此”,就是你制定可以,但是你制定的这一套得我能做得到,你别弄到最后,你这一套弄得我都做不到,你制定不是假的吗,叔孙通说可以。到了汉七年,长乐宫改修完了,叔孙通制定的这个仪式也行了,然后这一天上朝的时候,就完全按照叔孙通的做法,天一亮司仪官就是谒者,负责传达皇帝命令的人,领着文武百官进到大殿里边,大殿的前面摆的全是战车,步兵、骑兵,台阶的两边都是郎官拿着兵器,整个台阶上成千上百的士兵。然后文武官员分成两拨,武官在西边,文官在东边,所有的引人入场,有九个礼仪官分九批把这些人领进来。大家都站好了,然后皇帝的车驾再进来,皇帝的车驾进来的时候,前面还有人清道,喊着肃静,然后皇帝登上来,礼仪官再领着文武百官按照次序从诸侯王,一直到年俸六百石的最低的官,挨个向皇帝拜贺。然后是敬酒,完全按照叔孙通制定那一套一遍一遍地走,一直到最后散场,整个的朝拜大典鸦雀无声,哪一个人违反规则立即被御史拉出去。这一套演练完了,刘邦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刘邦看完以后,非常高兴说了一句话:“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是多么尊贵啊。

为什么叔孙通会成功(一个六易其主的叔孙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8)

这下子叔孙通算是机会来了,拍对了,所以皇帝就任命叔孙通做太常,太常是个礼官,九卿之一的礼官,正部级,九卿,专门负责朝廷和宗庙礼仪的一个官。叔孙通从一个博士一下成为省部级高官,一步登天,而且一次奖励叔孙通五百金。叔孙通抓住这个机会给刘邦说了一句话,他说我那一百多个学生跟了我好多年,制定礼仪他们全参加了,出力很大,希望陛下给他们一个官做。刘邦当时多高兴啊,刘邦就说这样吧,你有多少弟子?一百多个,一律提拔做郎官,也没有编制了,也没有官位的设置了,刘邦一句话全部提拔。而且叔孙通一出来,把皇帝赏给他的五百金自己一文不留,全部分给弟子。这就是叔孙通,一个六易其主最后做了太常,把自己的弟子全安排了,赏给他的钱全分了,这个人该怎么评价?还是留给读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