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网络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3)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4)

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5)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6)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7)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8)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9)

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0)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1)

725年 ,唐玄宗命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2)

唐玄宗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3)

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4)

在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5)

《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6)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7)

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8)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19)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0)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1)

弟子很多,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2)

吴道子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3)

吴道子所做的卷轴画也相当丰富,如《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等。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4)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5)

吴道子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拍手称绝。在他独自画《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的过程中,其绘画技艺更有所创新。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6)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7)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局部)》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8)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29)

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后人称这种风格“吴带当风”。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30)

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吓坏众人(苏先生读史吴道子)(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