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前一天,今天又是平安夜。其实,平安夜类似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前一天晚上。平安夜这天晚上,异国的人们聚在一起,共同期待圣诞节的到来。

据说,平安夜的来历始于1818年。这一年,是清朝嘉庆二十三年。不过,最迟在南宋时期,“平安夜”三个字就出现在宋词中,至少两次。

南宋官员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间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南宋官员李曾伯《满江红·甲申寿蜀阃》:“天顾坤维,烦紫气、来从南斗。鞭才定,匆匆塞上,咏薇吟柳。少借日边霖雨望,教知天下风云手。听吾民、争说近年无,前朝有。平安夜,舒长昼。笳鼓静,笙歌奏。记西湖五月,藕花时候。待把雁门冠带了,归来麟阁丹青旧。放蜀山、万点入樽罍,为君寿”。

崔与之(1158年—1239年),今河南开封人,正牌进士出身,南宋词人、官员。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崔与之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期间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阙《水调歌头·题剑阁》。剑门关,即剑阁,为川陕间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此时,秦淮以北的大片国土早已尽陷敌手,崔与之立马剑门,举目瞭望中原,瞭望曾经辉煌数百年的长安,心中不胜感慨。

在官场上,崔与之大器晚成,端平二年(1235年)才开始参知政事,次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1239年),崔与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同年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崔与之为官数十年,以“无以财贷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自警,是南宋一代名臣。崔与之是宋词名家,特别是《水调歌头·题剑阁》,吴世昌在《词林新话》中评价“此词直逼稼轩”。

李曾伯(1198年—1265年),今河南沁阳人,赐同进士出身,南宋词人、官员。甲申,为干支纪年,即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这一年,李曾伯二十七岁。这阙《满江红·甲申寿蜀阃》,通篇描述风景笙歌,主题并不明显,但“教知天下风云手”“待把雁门冠带了”两句,暗指北方土地易主。

在南宋官场上,李曾伯混得很艰难。从知县干起,几经辗转流离,累官至知府、安抚大使、沿海制置使,所至有治绩,称南渡后名臣。由于跟宰相贾似道政见不合,李曾伯受到嫉恨和排挤,于咸淳元年(1265年)被革职,不久郁郁而终。李曾伯传自称“愿学稼轩翁”,诗词风格也多与辛弃疾相似。《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李曾伯,“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水调歌头·题剑阁》和《满江红·甲申寿蜀阃》中都提到了“平安夜”。此“平安夜”非时下的舶来“平安夜”。崔与之和李曾伯都是南宋名臣,都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都渴望恢复中原,重新踏入故乡的土地,但缺钙的南宋政权日渐衰败,复土无望。他们笔下的平安夜,是无奈的郁闷平安夜,是挣扎的烽火平安夜。(刘秉光)

南宋最杰出的词人(南宋平安夜)(1)

南宋最杰出的词人(南宋平安夜)(2)

南宋最杰出的词人(南宋平安夜)(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