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河源市蓝塘中心卫生院工作14年的赖铁锋,坐在窗明几净、设备簇新的医院大楼里,为当地患者提供着诊疗服务。通过升级建设,他所在的医院已经有了150张病床,有了先进的影像设备、微创诊疗设备,对疾病的诊断明确了,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增多了,在住院患者数量更是增加了一倍多。而在全省范围内,类似蓝塘中心卫生院这样通过升级项目建成的基层中心卫生院,达到47家。
30日,全省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现场总结会在河源紫金县召开。会议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加快提升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增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全面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硬件投入、医共体协同
将基层病患留在最基层
赖铁锋供职的中心卫生院,位于紫金县蓝塘镇砂塘村,本是广东省最为基层的医疗机构的一个缩影。服务周边约20万人的医院,升级之前就医环境相对简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再加上辅助诊断的影像设备缺少,许多诊疗项目都难于开展。不说大病、复杂疾病,诸如心梗这样的急危病种,在这家医院都难于开展诊断、治疗,需要往更高级别医院转送。复杂的患者往往外流到附近的惠州、深圳,加重了患者成本不说,有时甚至会耽误患者的救治。
前几年有一位因车祸发生下肢骨折、骨骼外露的重伤者,无奈于当地技术条件有限,最终只能转到1-2个小时车程外的惠州市区医院进行抢救。这也直接导致了伤者失血过多,进入ICU病房。
2017年9月,医院开始按二级医院标准设计、升级,正式启用后,医院已成为了一家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床位200张(现开放150张)的全新医疗机构。配备的医疗、辅助设备也得到了大大提升。有了腹腔镜系统、泌尿腔镜系统、高端多功能麻醉机、纤维支气管镜、多功能呼吸机、光子治疗仪、高频电切电凝系统后,医院的外科也进入到了微创时代。再加上四维彩超机、DRX光机、CT机、电子胃肠镜、全景牙片机等先进影像设备,医院的辅助诊断也得到了极大增强。
“以前是大外科设置,现在外科有了骨科、泌尿外科、妇科……我们医院之前的住院病人数也就在30多人的样子,现在则增加到了70人以上”分科更为精细的同时,诊断治疗水平的提升,也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在这家基层医院里完成诊疗,住院病人数量的翻番就是最好的注解和说明。“再有类似下肢骨折这样的患者,医院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绝对可以让这类患者得到及时优质的治疗。”
就在该院内,医院首席骨科专家陈庠仑正在为一名电锯割伤,创口较深且污染较重的患者提供诊疗。这类伤情,之前只能在该院简单包扎后转院。得益于对口帮扶政策,原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医务部部长陈庠仑派驻到紫金县第二人民医院,不仅看病治病,更参与临床带教。在他的教导下,2019年从肇庆医学院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的黄瑞立已经是一名助理医师,能够独立完成开放性骨折的皮瓣修复和肌腱损伤修复手术以及各类骨折处理。不仅如此,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全力帮扶下,紫金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现已具备开展泌尿、普外、妇产、肛肠等传统及腔镜微创手术的技术条件,真正实现为当地20万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
多数已能开展三、四级手术
类似的改变,则是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前后对比的一个真实缩影,政策和资金沉下去,就是为了让成效浮出水面。通过建设和搬迁,47家中心卫生院发生蜕变,实现“六大升级”。
在院容院貌升级方面,平均每家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达3万平方米,基本达到中等县级人民医院平均水平,全部配置远程医疗设备,可提供“互联网 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
在设施设备升级方面,各院共计拥有万元以上设备0.97万台,平均每家206台,超七成为升级建设后的新增设备。设施设备的全面更新升级,为院内开展较高等级的二、三级手术和病种诊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级诊疗科室得到健全,二级科室设置不断扩展。”不仅如此,通过对口三甲医院和县域医共体的帮扶,已有32家中心卫生院形成特色专科,同比增加77.7%。如,阳江市升级建设的阳春市春湾中心卫生院(阳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开设了儿科、消化内科、ICU等6个专科,阳西县儒洞中心卫生院(阳西县第二人民医院)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医专科特色,2019年中医药诊疗量比上一年增加了2500余人次,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目前,47家平均能够治疗近1400种病种、开展100余种手术和诊疗,分别提高167.8%、50.4%,其中31家已具备完成部分高难度三、四级手术的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升级,为城乡居民就近看病就医提供了便利。通过硬件上的升级,人才团队的培养,粤北韶关市翁城中心卫生院(翁源县第二人民医院)已能开展椎体成形术等骨科四级手术。
有财政兜底、有激励性绩效管理
基层高职称专家增加了一倍多
强基层,关键是强人才。人员流失率从升级前的3.4%下降到2.0%,是47家中心卫生院人员招得来、留得住的成绩单。目前,各院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万人,其中医生3384人、护理人员4356人,分别增长45%、50.8%;高级职称执业医师从197人增加到451人,增幅高于全省县级医院平均水平。
在运行机制升级方面,广东于2017年在全国创新性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两个允许”,并结合广东实际细化为“六个允许”,中心卫生院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此外,47家中心卫生院纳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均衡化。
目前,47家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面升级后,实际开放床位共计1.1万张,较建设前增长82.3%,单日可提供0.6万人次住院服务,开展近600台手术,分别提高53%、103.6%,住院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单日可提供2万门诊人次服务,提高了33.4%,诊疗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成果也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今年10月,门诊总量达57.2万人次,住院总量达3.3万人次,分别较升级建设前同期平均水平增长25.6%、21.3%,初步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跨越式发展。
这也是广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悉,广东在2019年全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绩效考核中荣获全国第一。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当前,中心卫生院仍然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支撑不足、服务项目收费及医保支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下一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对47家中心卫生院“三年建成,五年形成服务能力”的要求,持续优化服务、提升能力,把建设成果转化为惠及广大基层群众的优质医疗健康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尹嘉怡
通讯员 粤卫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