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恬日暖荡春光,阳春三月,风光旖旎,有很多环保日,都在这个令人沉醉的春风里。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林业节、3月22日世界水日,以及今天,地球一小时。

近些年来,地球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许多都是对人类发展不利的。2019年8月,冰岛为第一座消失的冰川举行“葬礼”;2020年全球热浪和森林大火导致北冰洋海冰融化到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低水平;2021年2月初,冰川断裂引发的致命洪水席卷印度北部邦,造成数十人死亡。

2019年的一项重要研究表明,自21世纪初以来,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融化速度是1975-2000年的两倍。冰川萎缩导致河流水源不稳定,增加了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发生几率。

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山体滑坡、洪涝灾害…… 地球正在变暖,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导致这一变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成为全球共识。

作为全球经济体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积极措施对全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积极应对气候环境变化,2009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3亿立方米等,这些目标2019年已全部提前实现。

2015年再次提出,二氧化碳(CO2)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除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也要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其中有两个新概念,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一般指地区或者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一个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重要历史拐点,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碳峰值时期。

碳中和则是在碳达峰的目标上更进一步,指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现阶段各地区实现碳排放的最优目标。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政策建议环环相扣,看得出,国内对于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1)

放眼国际社会,英、德于20世纪70年代初达到碳峰值后,较长时间处于平台期,并承诺将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国是在2007年达到碳峰值,也宣布将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相较于这些发达国家,中国所宣布的碳中和时间点晚了10年,但欧美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之间,所承诺的时间多在40-60年之间,而中国承诺只有30年时间,任务更加艰巨。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际社会也并不太平,能源价格波动、恐怖袭击、中美贸易摩擦等,给本就依赖进口油气的中国在获取外部资源时增添许多不稳定因素。

在资源禀赋受限下,国家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将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也将会给长期依赖化石燃料资源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化。

①中国碳排放量大

排在世界第一位

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最直接是因为我国碳排放量过高,不仅对气候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对人体健康形成伤害。

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101.7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8%,其次排在第二位的美国52.8亿吨,印度26.2亿吨全球第三。

排放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直接相关。从数十年的发展中,中国人口全球第一,也快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高碳排放量一度让中国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严峻压力。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2)

从近些年来中国的碳排放历史沿革看,有三个明显节点。第一次高峰期是1960年代左右,当时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碳排放出现第一次高峰。

其次是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化发展,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碳排放也是在这一节点开始加速上升,从2000年33.5亿吨迅速增长到2019年101.7亿吨。

另一个节点是2013年后,随着经济的增幅趋缓,以及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碳排放进入平缓期,并且开始出现了负增长。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3)

尽管人均碳排放发展迅速,但与全球人均碳排放相比,中国的人均碳排放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同时也低于以能源出口为主体的沙特、阿联酋、土耳其、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2019年中国碳排放占全球的28%,美国下降为15%。但从历史积累看,中国远不及美国碳排放量,在一战到二战之间,美国快速发展的同时,碳排放一度占到全球一半。

②煤炭消耗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根据CAIT数据,2019年国内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17.1亿吨,其中由发电和供热行业所产生的排放占总排放42.2%,工业制造过程产生的排放占38.9%,此外交通运输和农业部门的排放占比分别是8.6%和5.4%。和全球对比,中国在建筑、交通和农业部门排放占比明显偏低,而工业部门占比较高。

国内工业结构对能源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单位GDP对应碳排放量上,中国仍处于世界高位水平。中国钢铁和水泥等重工业,约占全球产量的50%,同时也占到国内碳排放总量的17%。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4)

目前,我国每年消费的能源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左右,但我国能源工业基本上是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国内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化石能源占比非常大,2019年约为85%左右,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系统。其中一次能源消费57.7%左右为煤,而世界平均水平不到30%。虽然该占比在不断减小,但由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要保持经济增长,能源、电力需求还将不断扩大。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5)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一定程度上仍处于高增长、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

同时由于城市化发展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交通出行还将持续拉动能源需求并造成更多碳排放,中国节能建筑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城市住宅占地面积约为10年前的1.5倍,乘用车年销量约为10年前的1.8倍,碳排放的推行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迫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增长,传统意义上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或将或将成为新的能耗大户。

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7.4万个,已建成的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12.7%,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227万架。随着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这一数量将不断增长。

与之对应的能耗增速也增长迅速。根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的数据,中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连续8年增速超12%,2020年总耗电量将达2962亿kWh。

未来第三产业的能耗需求不容小觑,尤其是电力需求方面。

③清洁能源发电

将成为实现碳排放目标的关键

BCG根据碳减排模型测算,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那么则要在2050年将化石能源消耗降低80%左右。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显示,中国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为净零,相比起其他部门,电力部门存在更大的近期大幅减排机会。

细分能源部门的排放可以发现,发电业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总体碳排放的37.6%,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用清洁能源替代火力发电,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6)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2019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7.9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3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3.56亿千瓦、2.1亿千瓦、2.04亿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

火电占比进一步降低,2019年约59.2%,较上一年降低1个百分点。从近8年历史数据来看,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明显上升。风电、光电、水电、核电发电装机比重共上升了12.2个百分点。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累计投资约8180亿美元,占同期全球新能源发电建设投资的30%,并且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能源专利,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努力。

BCG资料显示,以风能为例,与丹麦等国相比,中国风机容量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效,在海上风电领域,中国的国际科技专利数量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受益于碳中和目标推动,光伏发电系统及配套风光发电、配套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储能装机量不断增加,储能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7)

国内储能市场尚处发展初期,应用领域以大型电力储能为主,其中电化学储能增长潜力较大。

据CNESA统计,2019年全球新增已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为2895.1MW,累计达9520.5MW,2019年国内新增装机量为785.1MW,新增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累积装机量占全球18%。

随着清洁能源发电的大力推行,风光发电配套储能市场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④废钢炼铁、焚烧垃圾产能

可以减少两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2018年时这一占比达到38.9%。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让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工业减排刻不容缓。

工业减排要降低单位产量的能源、物料消耗,废弃材料循环再生利用将起到重要作用。

据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披露,工业部门回收利用在碳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假设2030年钢铁需求为6.4亿吨,如果将废钢利用率提高50%,可额外利用废钢就可达到1.9亿吨,在工业生产中将减少6770万吨CO2排放,这些减排将进一步减少经济损失3.86-8.53亿美元。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8)

在垃圾焚烧方面,据数据预测,2030年全国垃圾焚烧产能将达149万吨/日。结合碳排假设参数,全年预计发电量可达1876.40亿度,对应的碳减排量可达1.55亿吨。

工业节能减排、垃圾环保焚烧不仅可以助力碳排放目标尽快实现,在碳中和目标下也将会为行业增长带来新的投资点。而且从目前国内污染治理的路径看,虽然正处于高峰期,但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不少进步空间。

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国节能环保财政共支出2.4万亿元,其中2019年节能环保支出7444亿元,同比增长18.2%。但从GDP占比来看,最高值也仅为0.75%(2019年)。

通过国际经验来看,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处于1%-5%水平,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扩大,比重处于2%-3%之间,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在环境的质量上还可以得到改善。

但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投资比例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低于改善环境质量2%的最低标准,而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的环保投资水平就已经达到2%以上,与其相比我国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⑤要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

在碳中和的解释里,要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深圳环保局介绍,假设每家每户每天少看1小时电视、节约1立方米的水和天然气、乘坐共交通并且垃圾分类,那么1天可减少2.4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不含垃圾分类),那么一年下来可减少918.2千克排放(含垃圾分类)。

国家林业局研究,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4-18千克二氧化碳,按此计算,那么每家每户一年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51棵树。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标,其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气候处三级调研员张国斌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道。

树木种植多长时间才可以吸碳(种多少树才能抵消一年的碳排放)(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是一年种树种春风的季节,植树造林也成了我国增加森林蓄积量的其中一项手段。据统计,自1981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我国共有164.3亿人次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义务植树达742亿株。

森林面积在1973年到2018年的45年时间里,增长了9858620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2.7%增长到22.96%。

对于我们而言,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收能量。不仅收自己的能量,还要偷别人的能量,起早贪黑,乐此不疲。能跑步就不骑车,能骑车就不坐地铁,能坐地铁就不开车…… 一点一滴积攒能量球,就为最后能“亲手种下一棵树”。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2019年,NASA曾发表报道称,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而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此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的多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

碳中和,听起来一个宏大、宽泛的概念,实际上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到国家政策调整产业发展结构,下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环保节约,节能减排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

环保行动源于我们对生活环境的思考和判断,更是对大自然真挚热爱的情感,打湿的沙会记得每一个脚印,保护环境敬畏自然,种下一棵树,关灯一小时,让大自然变得与众不同,也让以后更加光明。

参考资料:

【1】陈白平、陆怡、刘恭毅、Thonmas Palme、MIng Teck Kong、Rune Jacobsen、范乐思,《中国气候路径报告》,BCG,2020年10月

【2】戴康、郑恺、曹柳龙、俞一奇、韦冀星、倪赓,《全行业联合:谋局“碳中和”--“碳中和”主题投资系列(二)》,广发证券,2021年2月25日

【3】梁红、赵立建、张文艺、杨鹂、马骏 ,《迈向 2060 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2021年3月

【4】潘国刚,《我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现状、问题及建议》,经济视角,2020年第2期总第281期

【5】国际能源网https://www.in-en.com/finance/html/energy-2246075.shtml

【6】新华网https://www.xinhuanet.com/video/sjxw/2021-03/06/c_1211053752.htm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

新媒体设计:许骁

校对:卢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