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Q现代通信
电键(Telegraphor Morse key)是一种电气开关,主要供报务员控制莫尔斯电码里点与划的长度及其间隙大小,从而令接收的一方通过无线电收报机、有线电报发声器或信号灯得知电报内容。
电键型态的设计随着通信系统的改进而演化,研究各国电键的演变有助认识有线和无线电报的发展史。
图1
例如电键接触点的直径尺码改变,便能显示出有线电报、火花式高次谐波电报和当代无线电报的固有物理因素。
同时,电键底座物料(木材、云石、合成质料)的异同也可用来参照及鉴定该键的制造年份从而判定相关电台器材的应用年代。
图3
传统手键结构简单,调校容易,造价便宜,由于需要全人工掌控点划及歇息时间,要发得一手好报文,需要刻苦训练。
为了键控不同体系的电报设备及适应不同地区人士的发报习惯,各国手键存在着显着的外观差异。
图4
例如美式手控键把手顶部离开工作枱面平均只有1.8 cm(部份美式军用键例外)而欧洲大陆电键则有5.5cm~6cm的距离。
图5
前者(美式)报务员需要将前臂全搁在台面上,而后者(欧陆式)则要凌空吊手拍发报文;具备巨大触点的电键(如图4所示)都是用来匹配盛行于1900~1920年代的火花发报机,好让数十安培的电流安稳导通;北欧手键体型较大,键臂长度均逾18cm(如图5所示)等等。
一台设计完善的手键务必具有弹簧张力调节装置和前后方触点行程调校旋钮,这样方便报务员调节(如图6所示)。
图6
传统的人工手键曾经是航天、航空、船务和军警等等专业报手的不二之选,通信模式虽然不断革新,不过传统报务并没有被淘汰,当今个别特勤部队(如图7所示)和业余报务员依然使用传统手键。
图7
扫拨键 (Sideswiper)
1888年美国宾奴公司开始营销一种以崭新意念而设计的横振式倍速电键Double Speed Key(如图8所示)。
图8
因报手需要人工连续左右交替拨杆,构成电码点划及歇息间隔,行程电报,故称之为Sideswiper或简称Swiper(扫拨键)。
它与手键一样,只有2个接线柱而且不需电子点划振荡器连同使用。职业报手使用这类电键,能减低因长期发报导致腕管综合症的概率,但因操控技巧易学难精,它最终被其后面世的半自动电键取代。
电磁式半自动电键 (Electromagnetic Telegraphic Transmitter)
1902年美国人马田(臭虫公司创办人)设计了一具由电能驱动的电磁式半自动电键(如图9所示) ,其“点”由继电器振出,“划”及间隙长短由报手自由调控。
图9
其优点主要是提速容易,缺点是体积大、质量重、须外接电源、衔铁嘈吵、调节程序繁复、键控迟缓等等。
当时有线电报从业员昵称发报电键为telegraphic transmitter,读者们千万别误会它是无线电发报机。在3年后,它便被刚推出的臭虫键“踢”出了市场。
臭虫鍵 / 快鍵 (Bug Key / Speed Key)
1905年美国推出名为“经典Original”型号的半自动电键(如图10所示)。操作员的右手拇指只需将键柄向右方横拨一次便有充足的动能促使簧片#15及#19水平抖动,发出连串的“点”。
图10
其速度则由重锤#33及#34的前后摆放位置来决定(如图11所示),但“划”只能用右手食指逐一向左方横向扫动产生,间隙的长短也由报手调节,发报速率可轻松达到50 wpm/min。
半自动电键又叫快键。在拍发同一电文时,报手促动快键的次数比传统手键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四。
图11
在快键销售初期,许多HAM在没有进行充份调试的情况下将电键接在有线电报网络上胡乱扫拨,又调高点串速度,一度在电波中造成扰人的虫鸣声,故快键又名臭虫键。
若半自动电键调校得宜,报手掌控有道,其拍发韵律抑扬顿挫,对HAM来讲其报文有如天籁之音。当时市场上还有专供左撇子使用的型号出售(如图12所示)。
图12
全自动快键 (Full AutoJigger)
1918年,澳洲希氏公司成功设计及制作了机械式全自动快键——“点”和“划”均由长短不一的簧片振出,而键控的时段以及间隙长短则由报手调整(如图13所示)。
图13
由于售价高昂再加上调节1:3点划比例的过程比较复杂,故普及程度不高。当地报手惯称快键为“Jigger”。
单杆电子键(Single Lever Paddle)
1947年,美国电眼仪器公司改善及优化由业余人士所设计的电子点划振荡器Electronic Keyer,并配以3接头式单桨扫拨键用于发报(如图14、15所示)。
图14
它的出现除了方便提速外也大大减轻了报务员手腕的劳损。右手拇指和食指只需轻轻向右方或左方横拨单桨后不松手便能分别发出连串的“滴”或“哒”,但间隙大小仍然由报手决定。
图15
在拍发电码高于40 wpm/min时,人工间隙便无法精准地加插于点划间。使用此键时,手部所需促动次数比传统手键减少了百分之四十五。
已熟习臭虫键的报手会较容易适应单杆电子键的操作方式。若不使用振荡器,同时把单杆键的“点划”接线栓短路,那么单杆电子键即可当作双极扫拨键使用。
双杆电子键 (Dual Lever Paddle / Iambic Paddle)
1962年,美国爱好者W8FYO研制成拉簧式FYO双桨电子键(如图16所示),用以配合电子点划振荡器来键控发报机,“左桨滴、右桨嗒”,令拍发高速电文更加方便。
图16
双桨电子键面世后,短时间内全球业余报手及厂商争相仿制,至今依旧有很大的保有量,可谓是经久不衰。
现今,部份的双桨制品还改用了磁力控制,当拍发极高速电报时,键体机械动作有更灵敏的反应。
近代的押韵电子点划振荡器Iambic Keyer设有记忆功能,令双桨键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多项特色中包括:
(1)轻力挤压双桨(squeeze keying)时会产生连串交替点划(点先行或划先行),使拍发C、F、K、L、Q、R、Y等字母时,手部促动次数是所有键类中最少的;
(2)自动点划间隔调整和(3)自动字间隔调整等等。国外售卖的外置式押韵震荡器,大多设有2种模式(“A” 或 “B” 如图17所示),以供爱好者选择。
本文节选自《现代通信》杂志,作者VR2UW。如未经原著者VR2UW书面同意,切勿转载本档案内之任何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及音影档案),多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