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7日讯(记者霍枭涵)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在第三个中国航天到来之际,让我们回顾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事业共同走过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迈向航天强国的风雨历程。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从老一辈航天校友建立卓越功勋到今天风华正茂的学子积极投身航天事业;从航空工程系正式组建到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建立;从“试验一号”卫星遨游太空到“紫丁香二号”纳卫星飞天圆梦……一代又一代哈工大人心怀强国梦、航天梦执著前行。

哈工大航天系的贡献(欲上青天揽明月)(1)

航天学院成立大会现场。图片由哈工大提供

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向科学进军”,指出“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要发展尖端技术”……哈工大校长李昌参加会议并发言,会后组织学校中层以上千部研究如何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办好哈工大。学校于1956年春决定着手为拟办尖端专业培养师资,并于1956、1957年两次报请高教部批准增设电表与电测技术、数学及计算仪器、自动控制等新技术专业。

1958年,哈工大在建立尖端技术专业、实施由民转军发展战略的征途上又有了新的历史机遇。当年9月15日,邓小平同志率李富春、杨尚昆等一行视察哈工大时指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点之一。”只搞勤工俭学,不搞尖端,就是生产一个亿也不能算完成任务。”由此,哈工大拉开了与国防(航天)结缘的序幕。同年9月下旬,第一机械工业部赵尔陆部长指示:哈工大要搞尖端,要增加一些新专业。10月,经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教育部批准,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合并到哈工大,成立哈工大航空工程系。

1959年3月4日,哈工大航空工程系举行成立大会。同年5月18日,自动控制系举行成立大会。哈工大深沉、凝重的气质上第一次渲染了天空的色彩。.

1960年,哈工大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领导。1961年3月,哈工大划归国防科委领导,向着国防(航天)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

1962年,哈工大完成重要的战略转折,走上了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综合发展之路。

1999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三方重点共建哈工大协议,为哈工大的发展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2008年,哈工大划归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哈工大取得了快速发展,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理念与特色更加凸显,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86年3月,“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正式启动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开辟了道路,哈工大成为“863”计划的重要角色;1992年9月21日,“921”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让哈工大人找到了新的奋斗航向。

1987年6月7日,航天工业部领导、黑龙江省市领导、各界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庆祝中国高校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哈工大航天学院诞生,开创了哈工大服务航天的新局面。从此,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的关系更加密切。

2011年,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是35家获奖单位中的唯一高校;2012年,学校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哈工大已经形成了多个学院、多个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大航天”格局。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哈工大先后有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研究工作,5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到载人航天的各个领域。哈工大及其科研团队、科研工作者分别荣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成为唯一同时获得这3个奖项的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