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豆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能穿越回古代,你希望活在哪个朝代?

几乎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宋朝。

为什么?也许看完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二期《梦境》,我想大家会有新的领悟。

一、《中国》

一年多前,纪录片《中国》一经出世就引起一片“国产纪录片天花板”的美誉。近日,《中国》第二季低调开播了,在保持第一季高水准的基础上,第二季的画面构图与图像质感堪比大片,生动优美的解说词让人如沐春风。

和第一季一样,片子的核心逻辑同样是中国的大一统,但看完后,你会发现第二季对人的关注更甚。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

《中国》的制作公司伯璟文化,拍了10余年纪录片,经验和能力没得说,总导演是李东珅。而画面则由曾跟冯小刚、曹保平多次合作的罗攀掌镜。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2)

和电视剧、电影不一样,我们会发现在片子中看到的几乎都是生面孔,几乎很少出现专业的演员,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对于纪录片而已,纪录片演员的作用仅仅只是使人物具象化,他们不需要对扮演的人物的形象经历丰富和再次创作。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3)

更有意思的是,在《中国》里,你会发现这些演员几乎没有对白,故事的脉络和走向,就全靠解说词

有的时候为了给一段不到一百字的片段配音,周涛和何炅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地调节、尝试,力求气息、停顿、重音等这些细节都是最恰当的,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传达作品的意义。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4)

声画在观感上同步,更容易让观众听得进去、看得进去,这就像是一次思想交汇与碰撞。而从纪录片出发,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从文学性、真实性的角度进行雕刻、缝合,音画融合浑然一体、非常完整。

二、《梦境》——如梦如画的宋朝美学

我看了好几集了,我特别有感觉的就是第二集《梦境》

这一集是以宋徽宗赵佶为主要叙事线索,跟着他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宋朝都市盛景,我们感受到了宋朝的人文精神。是的,王希孟、张择端、李清照、范仲淹、苏轼……这些生活在宋朝的人,每一个名字都足以响彻云谷。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5)

而赵佶,这一个有着浓浓艺术家气息的“坏”皇帝,虽然他治国不行,断送北宋一朝,自己也被俘虏至金国至死。但无法否认的是,他超凡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是万丈光芒的,从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把当时的宋朝的审美,提高到了难以逾越的审美之巅,让今天的我们只能高山仰止。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6)

1、宋朝的美,是一幅淡墨氤氲的宋画。

赵佶可以说是被逼上龙椅的皇帝,他原本只是一个闲散王爷,沉醉画画、写字、享受生活。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7)

赵佶最擅长画花鸟画,喜欢高度写实的作品能准确捕捉食物的特征。有的时候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他还会用生漆给鸟雀点睛。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8)

他画的《瑞鹤图》中二十只丹顶鹤无一雷同。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9)

是的,其实赵佶真的没有野心,他甘心在哥哥和祖辈的保护下生活,如果可以,我相信他愿意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可是偏偏命运弄人,他的哥哥去世了,才华横溢的他莫名奇妙地变成了皇帝的最佳人选。

成为皇帝的他,利用自己的权利成立了翰林书画院,把当时画画的人地位提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0)

可能在朝堂上的赵佶是“胆怯”和寸步难行的,可是在画院,赵佶则如鱼得水,他亲自出考题选拔人才。他出的题目也很刁钻,不仅仅靠一个人的绘画功底,也考他的文化修养。因为赵佶觉得画家并不是机械的匠人,他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画院里,赵佶经常给学生开题考试。有一次他要求用“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来作画,最让他满意的答案是,画中有一只小船,船夫在船上睡着了。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1)

还有一次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聪明的同学画了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2)

是的,赵佶喜欢这一种,能以诗入画,把思想转用为画的意境。

在学院里,赵佶指点选拔了了张择端、王希孟等大师,而且还凭借着自己的力量,一改宋之前的绘画风格,推动了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写实兼具意境。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3)

于是,王希孟画出了赵佶很喜欢的《千里江山图》,而张择端更是画出了传奇画卷——《清明上河图》。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4)

赵佶的这些美学观,包括他所喜爱的用冷色调,呈现出的典雅和拙朴,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赵佶可能不会想到这些将会是他世世代代不被遗忘的贡献。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5)

2、宋朝的美,是一盏天青色等烟雨的宋瓷

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汉代的时候瓷器的烧制工艺已经成熟,多以青瓷为主,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白瓷,唐代则出现了艳丽的三彩。

在宋代,皇宫使用瓷器的方式还是延续着皇家下单,民间生产的传统。但赵佶这个艺术家掌朝后,宫廷的艺术热情喷涌而出,民间窑口都不能满足需求了。于是赵佶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官窑,还将自己的审美追求表现在官瓷上。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6)

宋朝时,因为禅宗的不断发展,佛教和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走向世俗化,而赵佶本人则对道教比较推崇,他有着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7)

据传有一次赵佶在梦中观雨,天际出现了一抹从未出现过的色彩,他醒来后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最后他下旨命令工匠制作,有着这样一种颜色的瓷器。

匠人们为此绞尽脑汁,要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匠人以玛瑙入釉末烧造,最终烧成一种特殊的釉色,有卵白、粉青、豆青、虫下青、葱绿和天蓝等,其中尤以天青贵。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8)

赵佶对于美,还有着一种偏激且极致的追求。据说当时烧制的瓷器他都要看,但凡有一丁点儿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他就会把瓷器当场摔碎,而烧窑师傅有的时候也不能幸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窑工们不得不小心翼翼且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技术,但这也无疑将宋朝的瓷器提升到了一个卓越千古的高度。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19)

宋之美,不是唐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肆意绚烂,而是认真对待一片素瓷、一截枯木、一片烟云,于细节中轻叩生命的意象与精神。

如今提到“宋朝”,它似乎不仅仅只是一个朝代的名称,而是演变成一种特有的美学符号了。

现在很多的设计大师在自己的设计中,还有很多影视作品的服化道上,都会出现宋代美学的概念。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20)

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新。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21)

三、结束语

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史纪录片多偏向于大人物、大事件、大功业的宏大叙事手法,《中国》第二季把关注点放在了在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家喻户晓的角色人物,并把妙把物质文化史的视角安放在叙事节奏中。

宋之韵纪录片第13集(演员没有1句台词)(22)

我们表面上看的是一个人的一生,可是透过这些表现,我们更看到了历史的壮阔与民族骄傲,还能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这也许正是《中国》所带来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