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那个信息交通非常落后的年代,人们要想和远方的亲朋好友联系,只能靠人力或车马代为送信,一封信从写完到送到对方手中,可能要好几个月,但这漫长的等待和遥远的阻隔,并没有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因此更加亲密,更加珍视这来之不易的交流。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1)

如今科技发达,电话、短信以及各种网络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使人们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许是因为来得太过简单廉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更加亲近,而是变得更加冷淡了,反倒是人与网络的关系更加亲密了。这个时候,如果提笔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该是多美有意义的一件事。那么,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写书信的呢?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2)

古代的书信是从右到左竖着写的,上款写收信人,中间部分叙述正文,下款写寄信人。这里面上款和正文都可以顶格写,但是下款一定要写得比上款低。如果再讲究些,正文还可以整体往下沉一个字的距离,而只把上款写在顶格,以示尊敬。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3)

赵孟頫《惠书帖》

如上面赵孟頫的书信,开头把“达观长老禅师”顶格写,正文则下沉一个字,下款靠下,表示尊敬。

但古人在有些书信里面,会把自己的姓名写在前面,而把收信人的名字写在后面。如米芾的《知府帖》: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4)

米芾《知府帖》

开头是“黻顿首再拜”,米芾本名米黻,后改为米芾,“黻”即是他自己;“顿首”,表示尊敬;“再拜”,表示行礼。而收信人“知府大夫”则放在了后面,而这时候,因为下款是收信人,为表示尊敬,所以不能再往下写了,而是顶格写。

古人书信中还会用到“白”这个字,“白”,就是述说的意思。如王羲之的这个尺牍,“羲之白”,就是羲之说的意思。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5)

王羲之《何如帖》

如果看古人书信比较多的,会发现“顿首”这个词很常见,其实这个词是表示尊敬用的,放在首位都可以,比如黄庭坚的《明叔少府帖》: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6)

黄庭坚《明叔少府帖》

开头写了“庭坚顿首”,末尾也落了“庭坚顿首”,反正是表示尊敬,礼多人不怪嘛。

书信一般可分为给长辈的、给同辈的和给晚辈的三种,那么这三种格式称呼有什么要求呢?且看下面。

给长辈

给长辈写信,一般用上款,且为表示尊敬,不能直接将名字写出来,而是在称呼后面加上“大人”,后面再加上敬词和领起正文的习用语,比如写给父亲,

一般上款都写“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幅安”和“男XX叩禀”的下款。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7)

“膝下”,是专用于写给父母的;“禀”泛指下辈对上辈陈述事情,也可以用于老师或其他尊长。

写给老师或其他长辈,“大人”下面的敬词,多用“座下”、“座右”、“座前”、“尊前”、“道席”、“函丈”等,而“函丈”仅限于称呼老师。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8)

孙中山书信

正式叙述之前可以加上一些敬语,叙事完之后,加上“不具”、“不备”等,表示不能事事都详细说,跟着再用“肃此”、“专此”等表示总结结束,最后写上请安的话和下款就行了。

给同辈

同辈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称先生,视关系亲疏而定。称呼下面的敬词,一般用“阁下”、“执事”、“左右”等。其他的,比如对文士,会用“史席”、“撰席”;对武将则用“麾下”或“节下”;对做御史的用“台下”;虽有不同,但都是表示谦虚。

写信古风范文(如何写一封古风十足的书信)(9)

胡适书信

上款如果不写“阁下”之类的敬词,那么可以直接在称呼下面加“大鉴”、“惠鉴”之类,也都是客气话。下款署名,有的写“谨启”、“拜启”,有的直接自己名字加上“白”或“启”之类,如“羲之白”、“XX拜启”,可以随意一些。

给晚辈

给晚辈写信,就可以更加随意了。因为自己是长辈,所以往往是直呼其名作为开头,中间叙述,末尾问好的话,写不写都行。

,